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蒙族婚姻风俗,青海蒙古族有什么结婚习俗 ?

蒙族婚姻风俗,青海蒙古族有什么结婚习俗 ?

发布 2024-02-28 06时 参考 未知

蒙族婚姻风俗目录

介绍蒙古族的婚姻习俗

青海蒙古族有什么结婚习俗 ?

蒙古族的婚礼是什么形式

蒙古族婚姻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婚姻自由:蒙古族男女在婚姻上享有自由,不受父母、长辈等的强制安排。

2. 婚前订婚:蒙古族男女在结婚前通常会进行订婚仪式,确定婚姻关系。

3. 婚礼仪式:蒙古族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举行,女方要穿上蒙古族传统服装,男方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和礼品,以示尊重。

4. 夫妻地位:蒙古族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男女都有各自的家庭责任。

5. 家族观念:蒙古族重视家族观念,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的联姻。

6. 遵守禁忌:蒙古族在婚姻中有着一些禁忌,例如不允许近亲结婚、不允许同姓结婚等。

7. 离婚制度:蒙古族的离婚制度比较宽松,夫妻之间如有矛盾,可以协商离婚,不会受到社会的歧视。"。

介绍蒙古族的婚姻习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

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

求亲,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的礼品,又叫彩礼。

聘礼的多少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

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畜牧为聘礼。

嫁妆,女方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

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

娶亲时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

到女方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

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

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车。

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遭。

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重要仪式。

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新娘、新郎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

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

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

一般牧区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顺时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

新郎、新娘进人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

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

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

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

婚宴席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

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

婚宴往往延续两三天,亲友陆续离去。

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

有时。

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

通常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新娘家要来人,看望新娘和拜见新郎家的亲属。

来者多为姑姑、嫂嫂等人,她们各带礼品或食品来到新郎家举行认亲仪式。

新郎家设宴款待。

男女双方彼此相识,相互问安敬酒,充满着热情洋溢的景象。

一个男子同时和几个女子结为夫妻关系的婚姻形式现已废弃。

蒙古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或封建王公贵族常以纳妾为俗。

一男一女结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众历来的婚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抢婚或包办买卖婚姻逐渐被淘汰,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风。

青海蒙古族有什么结婚习俗 ?

蒙古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基本上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习俗。

也有自由相爱成亲的。

但婚姻的最终决定权在于父母。

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后,首先需要定婚。

过去定婚前要请喇嘛诵经占卜。

现在,各地的蒙古族,定婚时不再诵经占卜,也不送牲畜等礼物,只送衣料、首饰及其他生活用品。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一大早,新郎同主持婚礼的人和一些随从人员,备上高头大马,带上彩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

新郎抱着一大坛子酒,坛子颈上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还挂着用红丝绳套着的一大块扁平的方形水胶。

这块水胶象征着新郎和新娘的爱情,如同这水胶贴合的一样,永世相亲相爱。

其他人,有的抬着整羊,有的拿着哈达等,来到女家。

女家的主人和亲友,在蒙古包前欢迎迎亲人。

父母接过礼物的时候,对新郎和新娘致祝福。

礼毕,由女家设宴招待双方亲友。

这时歌手唱着动听的祝词,从盛满酒的鼎形大坛里,用九眼漏勺向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献祭。

然后从酒坛中斟酒入盅敬给席上宾客。

  

酒席结束的时候,男女双方各献上一只整羊,一只放在男人们面前,一只放在女人面前。

这时席上年纪最高的男人先动手在荐骨部的两侧下两刀,然后把刀子交给主婚人。

主婚人顺刀口切下两条肉片,横放在荐骨上,然后长者拿下一条放在蒙古包内上方的箱子上,接着由主婚人将肉卸开,分别放在其他客人面前。

放在女人们面前的整羊肉,由嫂子辈的人卸开,分别放在其他客人面前。

这时由负责招待客人的人说:诸位客人吃肉。

吃完肉,东家再给每人敬一杯酒和一碗酸奶。

这叫水胶哈达的宴席。

  当天晚上新郎同主婚人与一个跟随人住在岳父母家。

次日,招待完女婿后,岳母将用红绸包好放满糖果的银包木碗装进女婿的荷包里,又在腰上围紧。

这时主婚人说:我们已经受足尊敬。

于是女婿请岳父一起先启程。

他们走后,姑娘的母亲和几位嫂子为姑娘梳妆。

同时还唱祝词。

  

祝福完,牵来为姑娘备好的马和驮好姑娘服饰用品的两峰骆驼。

姑娘将要启程,把一包包有青稞、麦粒、奶食的哈达掷入母亲的蒙古包,以象征留下娘家的福泽。

然后两位嫂子牵着姑娘的马,前边又有两位嫂子举着画有龙凤的帐幔,上马领路。

姑娘的母亲紧跟在姑娘的后头,其余人分两行骑马送行。

行至半路,由新郎和几位陪伴的人前来迎接客人。

迎客的两嫂子扶新娘下马,新郎接迎岳母,并在原地摆午宴。

午宴后继续前进。

他们一路上唱着送亲歌,来到新房前,绕着新房顺转(即顺时针)三次。

然后迎客人给新娘的马鬃上洒圣水,扶新娘下马。

这时有两个力气大的人跑上前去,把两个支帐幔的抱下马来,否则新娘不下马,其他客人也不能下马。

然后把新娘和新郎扶到新房前铺在地上的毛毡上,让他们并肩站在毡子上的桌前,把羊胫骨的大小两头分别让新郎新娘抓紧,接着歌手唱起拜天地的词。

唱完祝词,新郎新娘向日月叩三次头,又让两人把羊胫骨上的踝骨扳下来。

这时歌手又说,英俊的新郎、秀美的新娘,顺着这洁白宽畅的大道,向宽大的新房赛跑!按规矩谁先跑进新房谁就是这家的的主人。

  

在举行向日月叩头仪式的时候,已把新娘所有的用品在新房里布置好。

与新娘的用品一起带来的,还有羊胸骨肉和一张绵羊皮,这两样东西等叩拜婆家父母时用。

两新人跑进新房后,两嫂子给新娘重新梳妆打扮。

然后主持婚礼的人手捧羊头给新郎在左脸上、新娘的右脸上蹭三下,将羊头从新房门口掷出,站在两侧的年轻人上前争套羊头。

如果是女方的客人夺走,男方就用哈达和礼物把羊头换回来。

这表示新郎新娘从此成为真正夫妻。

  

这时男方接待客人的人领新娘给婆家的人叩头拜见。

礼毕,在大蒙古包里,为男女双方的客人们大摆宴席。

随后,新郎新娘请双方客人到新房。

客人们每人要带一瓶酒和哈达或绸缎等礼物来到新房。

这时新娘带来的羊胸肉和其他部位的肉也已煮熟,两位新人向诸位客人敬酒和羊肉,客人们也为祝福新人的新房将哈达、绸缎挂在从天窗垂下的坠绳上,把酒倒入大酒坛里。

同时歌手唱新房的祝福词。

  

这时新房门前已铺好新毡子和摆好桌子,上面摆了酒和各种奶食品。

新房里招待客人的人说:下的雨要停,来的客要回。

客人们便一一走到毡子上,接受新郎新娘敬献的欢送酒。

到此,盛大的结婚仪式便告结束。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蒙古族的婚礼是什么形式

蒙古族的婚礼

蒙古族传统婚礼是一部完整的、有情节、有故事的套曲,它不仅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史话、一部传说。

大体有这样几个程序。

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碧波荡漾、青翠欲滴,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白云,成群牛羊在清澈的小溪旁栖集嬉戏。

乳白色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

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蒙古包旁。

伴着欢快的音乐和马蹄声,男方的迎亲队伍由新郎、伴郎、媒人、主婚人、亲友、祝词家(歌手)等数十人组成,一路上有说有笑地来到女方家。

此时,女方的亲人们,给男方亲友献哈达、敬酒、互相问安。

接下来,按照蒙古族传统习惯,新郎由主婚人陪着给神佛点香、敬酒、磕头。

敬神仪式结束后,由男方主婚人赞礼,并介绍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及其诸位尊长。

片刻,女方摆好酒宴,款待新郎、迎亲人员及双方亲友。

此是在女方家的头一道宴,即求名问属宴。

女方参加的人员除亲属外,还有善于对歌的嫂子。

通过求名问属,女方与男方祝词家展开喜剧式的对歌。

嫂子要以攻为守千方百计难倒对方,对方祝词家又穷追不舍,想尽办法战胜嫂子,整个过程形式生动活泼、激烈,对唱诙谐幽默,情趣盎然。

求名问属宴过后进行的是献茶歌。

经过献茶盘古,女方家开始装扮新郎,盛赞着装。

按照女方母亲的吩咐,女方的嫂子手拿银碗,碗内盛满粮米,走到蒙古包中央,用粮米画出吉祥图案,之后给新郎换衣服。

新郎在女方妹妹们的推拉下走到嫂子跟前,把脚抬起来,嫂子先抢下一只靴子,让新郎一只脚蹦跳,新郎求饶作揖,而嫂子却一把将新郎推倒,让众姐妹抢另一只靴子。

好半天才给新郎换上新靴子,接着在给新郎换新衣服扎腰带时,女方的嫂子和姐妹们从两边使劲勒新郎的腰,使新郎气喘吁吁,连连作揖求饶,直到女方的父亲出面喊:装扮新郎的过程才算结束。

晚间举行的沙恩吐宴是女方家设的第二道宴,也是新娘出嫁的宴,离别的宴。

席间,新娘、新郎、嫂子和姑娘们围坐在一桌。

先唱《沙恩吐宴歌》,之后女方祝词家手端一只大木盘,快步上场,盘内装有红布包裹的羊嘎拉哈和一大块肥羊胸脯肉。

羊嘎拉哈被弹向桌中,席上众人哄抢嘎拉哈。

本来应该归新郎的那块象征着儿女联姻的沙恩(俗称嘎拉哈),在女方主持人的有意偏袒下,总是被新娘的姐妹夺得,于是,女方的嫂子用刀割下一大块羊肥肉,叫新郎吃,又不许新郎动手,结果新郎被嫂子戏耍得满脸羊油,连连作揖、点烟、求饶。

此时,善歌的男方祝词家唱道:小小的嘎拉哈,连着骨头连着筋,只要嘎拉哈在,大腿小腿不能分。

小小的嘎拉哈,连着血肉连着心,只要嘎拉哈在,连着男女两家亲。

边唱边向对方索要沙恩,一直唱到《报时歌》,女方的姐妹们才无可奈何地把沙恩交给新郎。

此时,启程的时辰到了,新娘与父母、姐妹们泪眼相望,依依惜别。

闹了一夜的亲人们骑马赶车,护拥着新娘,踏上了送亲的路程。

送亲队伍启程了,女儿的父亲站在院中望着远去的女儿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