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特点风俗,你们那冬至吃什么呢?有什么习俗呢?说来听听
来源 开源网站 日期2024-02-28 07时冬至节特点风俗目录
冬至节吃什么 冬至习俗介绍
你们那冬至吃什么呢?有什么习俗呢?说来听听
冬至那天干什么
冬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特点和风俗如下:。
。
1. 重视团圆:冬至节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尤其重视团圆,家人一起吃饺子、汤圆等传统食品,表达亲情和友情。
。
2. 民俗活动:冬至节有许多民俗活动,如冬至祭祀、冬至刺猬、冬至扫尘等,这些活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
3. 饮食习惯:冬至节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机,传统习俗认为吃汤圆、饺子等食物可以驱寒保暖,促进身体健康。
。
4. 节气习俗: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各种节气习俗,如冬至祭祀、冬至晒太阳、冬至吃饺子等,体现出人们对节气的重视和尊重。
。
5. 文化传承:冬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庆祝冬至节,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冬至节吃什么 冬至习俗介绍
冬至节吃的有:饺子、汤圆、馄饨、狗肉、红豆米饭等。
。
冬至习俗有:祭天、祭祖、圆仔贴门、赠鞋等。
1、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
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象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2、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
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3、圆仔贴门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4、赠鞋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
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
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你们那冬至吃什么呢?有什么习俗呢?说来听听
一年一度的冬至又到了。
这个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是我们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怎么过,吃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过好冬至,开心一冬
每年的冬至其实都不是固定的。
根据年份不同,一般固定在12月21日或22日。
因其日子不确定,也称为“活节”。
每年冬至各地也有不同的过节方式。
家人团聚。
冬至作为冬季中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节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是最基本的过节习俗。
在一个城市的亲人都要聚到一起,常常聚到老人家里庆祝。
吃饺子。
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习俗了,冬至到吃饺子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了。
冬至前几天的超市中,面粉饺子粉什么的也是最畅销的。
如果家里人多,还会多包几种馅儿的饺子。
小孩子还会希望吃到带糖果或者其他有趣的馅儿的饺子。
祭祀活动。
有些老人会在冬至这一天去老家上上坟,不方便回老家的也会在家里,做一个小供桌,摆上一些饺子、酒、水果等,祭奠家中故去的老人。
喝羊肉汤。
据说是从汉代的大将军樊哙那里传来的。
冬季多吃羊肉有利于身体内火旺盛,抗寒有效,是冬季饮食首选。
在山东一些地方,冬至喝羊肉汤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汤圆,麻薯……
南方没有北方那么冷。
冬至时也会吃一些地方特色食物,来迎接冬至的到来。
比如汤圆、麻薯、酒酿丸子等。
食补进补。
从冬至开始,寒冷的冬天真正开始了。
要开始注意饮食,特别是一些体寒的女性,除了注意穿着保暖之外,也要注意饮食中,多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提高自身能量来抵御风寒,快乐过冬。
冬至那天干什么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
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
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
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擂圆是冬至的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圆满”,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 临海人的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
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临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
夹一个粘满豆粉的擂圆,趁热咬上一口,香喷喷、甜滋滋、暖烘烘、软绵绵,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
除了经典的甜圆,也有很多家里喜欢咸的冬至圆,咸圆就是在糯米团里放馅,包类似猪肉、豆腐干、冬笋、香菇、红萝卜、白萝卜等细丁,可蒸可煮,鲜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
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
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
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
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广东潮汕的汤圆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
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
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汤圆 先将绿豆、红豆、糖冬瓜、 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
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
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
浙江嘉兴桂圆烧蛋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
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
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至今,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