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年都有哪些风俗,各地过年习俗有什么呢?
参考 其他 时间 2024-02-09各地过年都有哪些风俗目录
各地春节习俗有哪些
各地过年习俗有什么呢?
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各地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以供奉神佛、供养祖先、除旧迎新、迎接幸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以及各民族之间也在春节有了自己的特色和民俗文化。下面就和我一起看看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吧!
河南。
作为地地气的河南人,我们古时候村村都有祠堂,元旦先到祠堂里给祖先拜年。
现在虽然没有祠堂,但讲究的房子里有祖先的牌位。一般被称为“主”,这个牌位放在长男、长男、孙家。
春节一大早,家里人都会先去安置“主”牌位的人家拜年。
到达后首先向“主人”拜年,男人参拜女人。
拜完“主”之后,要给这家人拜年,然后再去其他亲戚家拜年,所以不要打乱顺序。
北京。
俗话说,无规则不成方圆。
老北京人礼多是出了名的,特别是过年,规矩和讲究特别多。
按照老北京人的规矩,过年其实是从腊月初开始的,有一首老北京童谣可以很形象地概括:“小孩小孩想吃你,过了腊八就是年;冬至喝,前几天,一点一点地挤;二十三。二十四扫房子;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做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住一晚,初一初二在街上走。
春节期间,传统的北京春节庙会几乎每天都有,说北京是庙会的世界也不为过。地坛庙会、朝阳公园庙会、王府井庙会、厂甸庙庙会、东岳庙庙会……
东北。
和北京的庙会相似,不过,东北人在新年临近的时候会聚集在集市上。
赶集是很多商人聚集在一起在一个地方摆摊,在很久以前,全国赶集的地方不少,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变少了。
东北一直持续着这个民俗~东北零下几十度的天气,大集的商品具有东北特色,可以说是冻遍了东西,比如冻梨、冻柿子,还有冻白菜、饺子等,箱子露天摆放的雪糕,是一条直接插在桶里冻的带鱼,案板上的大猪头!
西北部。
在新的一年里,西北地区比东北地区“红色”更多。
在甘肃、陕西等地,从农历初六开始就会举行热闹喜庆的社火表演,一直持续到元宵节以后。
社火表演既有载歌载舞的欢乐,也有古典历史故事的演绎,大人小孩都可以享受其中,跳起来!在山西、内蒙古和河北,除夕夜要烧“旺火”。在门和院子的中央用煤围成一个圈,堆成塔的形状,可以烧三天三夜。
跃动的烈火熊熊燃烧,温暖着每一个家,点燃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广东地区。
闽南乡村的过年习俗与城市不一样。
乡间农家,多为门房,除贴春联外,门两侧留两圈红纸甘蔗,称为“门蔗”,方言“蔗”音近“佳”,寓意渐入佳境。
堂内的桌子摆放着隔年饭、年菜、发糕,并插着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常年丰盛,吉祥发财。
家家户户把芋藤柴枝堆在门外,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世代跳过这山火焰,边跳边念:“跳进来,年年发大财;飞出去,安心不共忧;飞越东方,五谷不食天;飞越西方,金银滚滚而来。
这被称为“雪群”,象征着驱除古老的邪气,消除灾难,迎接纯洁、吉利的新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逐渐被废除,但农家盼年的风俗依然保留着。
特别是“地炉”,在腊月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围坐在暖洋洋的小地炉旁痛饮畅谈,畅谈旧年,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啊。
香港。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饮食的习俗也不少。大部分家庭在春节期间都会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庭里设宴,除夕全家人聚在一起享受晚餐。
饭后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农历新年期间,香港9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
香港市民习惯晚饭后全家一起去花市,除夕夜更是人山人海,大家其乐融融。
香港的农历年,最开心的不是收“利是”的孩子。春节拜年时,到处都能听到收到“利是”的喜悦之声。
“利是”原是“利事”,寓意吉祥,同时也成为春节走亲戚不可缺少的习俗。
台湾。
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
一般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到元宵节(上元节)结束的正月十五为止,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尾巴上的牙齿。
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日,是中国台湾商人祭祀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作牙”。
二月二为头牙,叫“头牙”;十二月十六日是最后一次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结束”,也是百姓春节活动的“开始”。
这一天,中国台湾一般百姓烧土地公款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在门前设长凳,供五味碗,烧经衣、锡纸,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店街会邀请员工,慰劳他们这一年的辛苦。
以前,对于没有做好明年再雇用准备的员工,会在宴会上用鸡头对着对方来暗示解雇的意思。
但是,那个风俗断了。
除了近年来越来越盛行的忘年会以外,传统的习惯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忘年会”。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用润饼皮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烘、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的食物有三层肉、咸菜、番薯、香菜、花生等,都是美味的乡土料理。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各地过年习俗有什么呢?
北方的习俗比南方更多,比如包饺子,而且贴窗花,各式各样的花样,寓意来年的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服装和讲究,不胜枚举。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异。
在北方,除夕多包饺子吃,谐音就是“年岁交子”的意思。
有的在饺子里放糖,祝愿来年的生活更甜蜜;有的在每个饺子里包一枚硬币,谁吃了谁在新的一年里发财。
南方的除夕一般吃元宵和年糕。
元宵又称“汤圆”、“团子”、“圆子”,大多包着糖块,取一家团圆甜蜜之意。
年糕是用糯米做成的,谐音是“年年变贵”的意思。
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依然极为普遍。
过年吃年糕、水饺、汤圆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
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升的意思。另外,还能品尝到各种各样的味道。特别受杭嘉湖一带市民的欢迎,市场也很广阔。
汤圆意为团团圆圆,是春节的传统食品。
过年吃水饺是受到北方过年习俗的影响,但和面、剁馅、擀皮等复杂的程序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冷冻水饺就成了超市的一大卖点。
北方的过年习俗也许要讲究一些,虽然已经告别了笑在坑上的年代,但传统似乎没有太大规模的改良。
家里的女人这段时间总是最忙,那年三十,早起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准备年货,鸡下锅,肉切馅,鱼去鳞,虾去皮,蔬菜片、面和团子,都有规矩,简单熟路。
北方各家几乎都是“大房子”,大的不是财产,而是人,所以过了年纪以后,吃饭也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找不出那么大的桌子来容纳十几口人没有。
于是,家里的女人们又要付出一点牺牲——等待第二顿饭。
桌上大战之后的战场,最终也是由后进部队来打扫的。
年节菜的饭总是吃得比平时早,更是为了给胃留空间塞大过年的第一顿饭——饺子。
没错,这美味也是由家里的贤妻良母主宰的。
这并不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只是形成了一种形式而已,谁也不会有怨言。
除夕夜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晚上8点家人等待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但过了5个小时,人们又絮絮叨叨地说。这似乎也成了惯例,总是对这样预定的喜悦提出意见。
我并不是不说话,只是关着自己家的门,在家里闲聊,谈不上什么雅俗,也不用担心秘密会败露。
年的第15天,正是节日的日子,正月的街道也很冷清。
不喜欢熬夜的北方人,这一天会很累。
因此,在酒会上,会比平时多几倍。
当然,这只是男人和孩子们的事情。
女人会像昨天一样,把熟悉的模式重新推敲一遍,这一天就结束了。
到了正月初二,差不多该休息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又要去别的人家了
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各地风俗有所不同。让我们来看看全国各地的春节风俗吧。
一、北京的风俗
除了一般的习俗外,老北京过年最有特色的习俗是庙会。
除了人们熟知的“厂甸”外,“五显财神庙”(初一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著名的庙会,最具北京过年特色。
二、内蒙古的风俗
蒙古族取“乳食洁白无瑕”之意,将春节称为“白节”。
除夕,晚辈给长辈敬上“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
吃完饭后,有的下棋,有的玩羊骨头,有的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
第二天早上,男女老少穿上民族服装,由长者携家人祭天,并在婶婶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接着开始拜年,晚辈向长辈磕头敬酒、献上肌肤,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平安。
从初一到初四,人们一般不出远门。
5号以后,才去闺蜜家拜年。
三、甘肃省的习俗
甘肃省人民春节跳社火。社火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在民间社火中,扮演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以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
四、广州的风俗
广州素有“花城”之称,一年一度的春季花市十分引人注目。
春节前夕,大街小巷摆满了鲜花和盆景,主要街道上建起了五颜六色的建筑,开辟了鲜花市场。大家一直闹到元旦的凌晨。这是广州特有的迎春鲜花市场。
五、广西的习俗
舞鸡、舞春牛在广西桂西一些地区尤为盛行,这里代代相传舞鸡、新春舞春牛的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
年轻人拿着两只用木头和木瓜做成的斗鸡,一边敲锣一边到村里的家家户户去拜年。
主家给拜年的舞鸡者送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里,祈求六畜兴旺。
六、拉萨的习俗
在拉萨,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屋顶上种新经书,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幡子由蓝、白、红、绿、黄五色布拼接而成,意为蓝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并印有藏经经文。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一些关于中国各地春节习俗的介绍,小伙伴们你们又知道哪些地方的习俗呢?补记。在评论区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