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的清明节风俗,莆田民间传统节日
来源 知识库 时间: 2024-03-09 16:10福建莆田的清明节风俗目录
闽南清明节风俗有哪些
莆田民间传统节日
福建地区清明节吃什么
福建莆田的清明节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莆田人民会到祖先的墓地上献上鲜花、烧香、烛台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
2. 割茧游行:莆田市区的一些街道会举行割茧游行活动,这是莆田的传统节目之一。游行队伍中,有人扮演蚕宝宝,有人扮演蚕茧,还有人扮演蚕妈妈,表现了蚕茧文化的特色。
。
3. 端午巡游:莆田在清明节期间还会举行端午巡游活动,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屈原而举行的。屈原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诗歌和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
4. 食用清明节粽子:清明节期间,莆田人民还会食用清明节粽子,这是一种传统食品。粽子的外皮由粘米粉和草叶制成,内馅有糯米、肉、豆沙等多种口味,是莆田人民的最爱。
。
总之,莆田的清明节风俗丰富多彩,凝聚了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认同。"。
闽南清明节风俗有哪些
闽南清明节风俗有吃春饼、包清明果、祭祖扫墓、插杜鹃花、踏青等。
1、吃春饼
在闽南方言中,春与剩音相谐,是个吉祥的字眼。
吃春饼,表示年年有剩余。
这种合莱,正是唐宋诗所说的:“青蒿黄韭簇春盘”。
这恐怕是唐宋饮食文化的遗风。
2、包清明果
在闽南乡下农家,应节的食品是包“清明果”。
清明果有两种:一是糯米粉皮,麦馅。
一是地瓜干粉皮,豆沙馅。
3、祭祖扫墓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旅居海外侨胞,对家乡的清明,七月半和除夕这三个重要节日必须汇寄家费,以资备办节日所需开支。
孝敬祖先于中午在自家厅中进行,一家人共同进餐,把各种菜肴一齐倒入锅中拌和加热,然后摊开薄饼,抹上辣酱及加入浒苔、花生末及菜肴,然后人手一卷,双手捧起,细嚼慢咽,别有风味。
4、插杜鹃花
《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
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
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5、踏青
清明三日,群人游赏,散布四郊,谓之踏青。
闽南也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的习俗。
莆田民间传统节日
莆田民间节日的奇特习俗
“做大岁”
莆田民俗,正月初四夜,要跟除夕夜一样过,名曰:做“大岁”。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
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
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至今莆田群众仍沿袭这个风俗。
正月初二不串门
农历正月初二日,是莆田、福清两相邻县份的禁忌日。
此俗亦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间,倭寇进犯莆田、福清,两地被杀者众。
戚家军打赢倭寇后,出外避难的老百姓纷纷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为生者幸存而庆幸,又为死者不幸而悲伤。
初二日,许多家庭忙着为死者料理后事,串门的都是来吊唁之人,因此初二串门就成为不吉利之事。
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探亡日”,每年这一天互不串门,即使是至亲,也不例外,只有居丧之家才允系友上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讳。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的春联均为一色通红,唯独莆田春联的联头上多了一截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
时值春节,清廷为粉饰太平,强令家家户户贴上红联。
人们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悲。
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
以后沿袭为例,流传至今。
“耙鼎”闹元宵
在莆田一些地方,当迎神队伍经过他们的家门口时,就把煮饭的铁锅端出,倒置地上用锄头把锅灰“耙”掉,这时,全村充满“几查、几查”的声音,其意一则驱邪,二为纳福。
这个习俗据传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对年轻夫妻流落在外,因闹元宵的迎神队伍经过自己寓居的家门时,没钱买鞭炮燃放接驾,只好将耙锅发出的响声权充鞭炮声以表示虔诚。
年过一年,他们的家业越来越大,人丁越来越旺,把这归结为耙锅声感动了神明而赐予洪福,于是元宵耙锅迎神便被他们看作是一种吉利的举措并广为流传。
有的地方还有定例:在大年三十把铁锅底的锅灰耙干净后,必须等到元宵节才能再耙,否则来年会没有财气,如今老百姓生活提高后,逐渐用煤或液化气当燃料,这一奇观也就少了。
中秋节吃芋头米粉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一天,中华民族习俗是吃月饼、赏明月。
但在莆田,特别是农村,过去吃月饼并不很流行,是夜,家家户户却都要吃芋头炒米粉。
这主要源于莆田方言的“芋头”与“熬”谐音。
过去人们生活艰辛,吃芋头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头”,以寄望来年时来运转。
福建地区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外出踏青的好时机。
在这个隆重的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当然是美食。
在欣赏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后,还能品尝当地的美食,可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福建清明的食俗,不要错过咯。
福州清明粿
福州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
原料中有一种草,福州人管它叫菠菠草,又名鼠耳草,中药称白头翁,野生植物,长于冬季农田及荒埔中,芯末开白色小花,花蕾及枝叶有棉絮状的白色纤维。
从田间采集后,选摘芯叶入锅熬煮,沥去涩水之后,放入石臼舂烂。
再以糯米粉掺和揉制成团块,作为粿皮。
再将团块分成小块,压捏成圆饼,垫在蕉叶上入蒸笼蒸熟或入锅油煎熟即可。
莆田清明龟
在福建莆仙各地一到清明节,凡在异乡者,都要尽量回乡祭祖扫墓。
祭品除素荤菜、果盒、酒及点香烛烧纸钱外,家家户户要用糯米和“鼠曲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龟”,因为外形酷似龟状,所以叫做清明龟。
“清明龟”是蒲仙一带最具特色的节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温水制成,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做成龟状,放入蒸笼蒸熟。
成品色淡黑、质韧、味香、可口健胃,是莆仙很有特色的品。
清明节那天,人们备酒馔、果品、“清明龟”等祭品上山扫墓、祭奠。
宁德、南平顺昌乌稔饭
闽东是畲族聚居地。
说到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
畲族乌稔饭来自大自然乌稔树(也叫乌饭树)的绿色树叶泡制而成的色香味和开脾健胃驱湿膳疗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绿色食品。
“乌稔饭”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
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
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
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在闽东许多城乡中还可以吃到一种富有闽东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樱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浆里,烙熟为时令小吃,这种小吃颇富乡野风味。
泉州、漳州润饼
春饼,又名春卷、薄饼,是闽南、台湾着名的民间吉祥民俗食品。
每年农历三月三、清明前后,闽台民众都喜欢吃春饼,这已成为闽台民间的一种食俗,也是闽台习俗相近的见证。
据《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
”现在,春饼已不是富家独享的佳肴了,而成广大民众喜爱的食品。
吃时,先在圆盘似的薄面粉皮(春饼皮)内抹上果子酱,然后包上肉丝、豆芽菜、豆腐条和红萝卜、韭菜、芹菜、冬笋丝、煎蛋条、冬瓜条、香菇、芝麻磨碎渗糖、花生磨碎渗糖等作为春饼的佐料,即馅,然后卷成筒状,两头折拢包好就可以吃了。
也有人把它再油炸成金黄色而成,更为香脆可口。
春饼皮香脆、馅香软,香甜可口,咸中有甜、甘鲜芳香,让人流涎欲滴,十分爽口,吃了想再吃,历久不衰,代代相传。
龙岩艾糍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
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像宝塔似的非常可爱。
这时,女人们会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糍味道浓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如果吃不惯,可以在做艾糍时少放些艾叶,这样吃起来就会满口清香,还带着一种特有的甘味,让人顿时胃口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