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傣族洒水节的风俗人情,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傣族洒水节的风俗人情,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参考 网络 日期:2024-03-09 16:20:05

傣族洒水节的风俗人情目录

傣族过泼水节时的风俗

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泼水节有什么习俗

傣族洒水节是傣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这个节日的主要特点是洒水,以表达祈求幸福、平安、丰收的心愿。

在节日期间,傣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手持水桶、水枪、水盆等水具,沿街走巷,互相洒水,欢声笑语,歌舞狂欢。在洒水的过程中,人们会相互祝福,传递友谊与爱情。在洒水活动中,男女青年会表达自己的心意,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同时,父母也会为自己的子女物色合适的对象。

在傣族洒水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自己的家庭和村庄繁荣昌盛。

傣族洒水节是傣族人民传承自古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

傣族过泼水节时的风俗

1、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第一天,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

2、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3、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

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

扩展资料:1、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

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

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

2、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

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泼水节(SongkranFestival),4月13日至4月16日,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

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

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

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

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

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泼水节有什么习俗

傣族风俗—泼水节

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部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

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

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

傣族泼水节

A 泼水节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

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

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

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地区。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

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

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

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

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

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

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

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

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

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

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

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B 泼水节祝福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

“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

“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高兴异常,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C 泼水节爱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

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

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

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就开始了……

D 泼水节力量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

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象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E 泼水节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

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

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

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

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

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F 泼水节“高升”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

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

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