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土家族丧葬风俗 解灯,《山路十八弯》里有那些风俗?2点

土家族丧葬风俗 解灯,《山路十八弯》里有那些风俗?2点

日期:2024-02-22 01:27:14 来源 其他

土家族丧葬风俗 解灯目录

土家族殡葬文化有哪些?

《山路十八弯》里有那些风俗?2点

为什么十五要给逝去的人送灯呢

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丧葬风俗十分丰富多彩。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解灯。

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会成为鬼魂,鬼魂需要用灯火照亮前程。因此,土家族人们在亲人去世后会点亮一盏纸灯笼,并在灯笼上写上亲人的名字和出生日期等信息。这盏灯笼就称为“解灯”。

在土家族的丧葬仪式上,解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在葬礼当天,家属会在亲人的灵柩前点燃解灯,祈求亲人在来世中得到安宁和幸福。而在葬礼结束后,家属会把解灯放在河边或者山顶上,让灯火随风飘散,把亲人的灵魂送回天堂。

解灯不仅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表达敬意和追思的方式。它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土家族殡葬文化有哪些?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山路十八弯》里有那些风俗?2点

土家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古代曾流行姑家女儿嫁舅家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

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

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

现在,土家族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恋爱结成伴侣。

土家族结婚盛行姑娘哭嫁。

女孩一般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开始学哭嫁。

在土家族传统观念中,人们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一个姑娘德才高低的标准。

因此,不善于哭的姑娘是要被人瞧不起。

土家姑娘的哭嫁,各地不尽相同。

一般是择定婚期后就开始哭嫁,婚期越近,声音越大,以至器到嗓子沙哑、口干舌燥、双眼红肿,一直哭到男家来迎亲,将她抬上花轿来到男方家里为止。

这长达几天、甚至一个月的哭泣,的确非同一般。

互相帮助是土家族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全体帮忙”。

在开荒和薅草时喜欢敲锣打鼓助兴。

土家族人会编歌,爱唱歌,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美称。

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赶年”(即比汉族提前一二天过年)。

土家族过去实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巫师)念经,道士开路。

后来受汉族影响实行土葬。

土家族的禁忌: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

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

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为什么十五要给逝去的人送灯呢

放河灯习俗的介绍[编辑本段]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道教、佛教在夏历(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七月半,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一般人误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

实际上,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

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

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

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

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

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

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

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

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汉晋传入我国的佛教都早。

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

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

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

唐肃宗于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

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

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

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

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三月节,也放河灯。

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

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情人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

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时间自然不限于七月半。

“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

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我们邻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顺水放灯祈福的习俗。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成都在汉代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

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

“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