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地方风俗,立夏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时间 2024-02-22 02时 来源 未知立夏地方风俗目录
立夏,全国各地都有哪些习俗
立夏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立夏节的习俗有哪些?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农历五月初二,表示夏季正式开始。在中国各地,人们都有一些与立夏相关的传统风俗。
。
1.吃立夏饭:在中国南方,人们喜欢在立夏这一天吃一种叫做“立夏饭”的传统食物。这种饭是用糯米和各种蔬菜、肉类煮成的,寓意着希望在夏季中身体健康。
。
2.吃五色粥:在中国北方,人们喜欢在立夏这一天吃五色粥。这种粥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食材煮成的,寓意着五谷丰登、五福临门。
。
3.踏青游玩:立夏是夏季开始的节气,天气渐暖,适合出门游玩。在中国各地,人们会去公园、山林、湖泊等地踏青游玩,感受自然的美好。
。
4.祭祀祖先: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人们会在立夏这一天祭祀祖先,以表达孝道之心。
。
5.喝雄黄酒:在中国东北地区,人们会在立夏这一天喝一种叫做“雄黄酒”的酒,相信可以驱邪避病,保平安。"。
立夏,全国各地都有哪些习俗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 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
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立夏节在立夏日。
古代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的仪式。
近代民间,有尝新和秤人之习,此日人们把将熟之小麦、大麦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麦之鲜;或用秤秤人之轻重以祈福。
立夏节民间严禁家人坐在门槛上。
许多人还习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最好,不然便会“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夏系夏季开始。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
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是日,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
再是吃软菜(君踏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立夏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立夏源自于古代的祭礼,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对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时刻进行,而是将祭祀的时间变为季节变换的时候,譬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立夏的风俗包括迎夏仪式、斗蛋游戏、“秤人”等。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的到来意味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说法,立夏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同时专家们指出古代很多节日和其习俗都是来源于祭礼,当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立夏”出现最早也是源自于古代的祭礼。
在周代,逐渐形成在季节转换时祭祀神明之后,身为一国之主的周天子是需要亲日主持祭祀大礼,《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
立夏的风俗活动:
1、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
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
”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
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2、斗蛋游戏:
那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
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
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
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
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中饭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
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
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
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
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
嵊谚有旺生,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寓意拄腿。
带壳豌豆形如眼睛。
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3、立夏“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
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节的习俗有哪些?
立夏过后,便是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平安的愿望。
如浙江嵊州人认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为“支撑”)心,吃笋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
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
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
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风俗有点相似。
“七家粥”与“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
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可口的食物,但这些仪式,却可以说是过去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
上海立夏日风俗习惯中,由于此时蛋类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总要吃蛋,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
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
”的习俗(见上图),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
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
”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
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
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
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
”立夏这一天,古也称春尽日,一般骚人墨客,惜春心事难免多情,春愁付诸诗词,邀朋聚饮,留下很多传世佳作。
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
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
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
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在我国很多地方,立夏有吃槐豆、吃李子的习俗。
槐豆,别名蚕豆、罗汉豆。
立夏时节,槐豆普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