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节气的地方风俗,冬至都有什么风俗啊
发布:2024-02-22 参考 知识库冬至 节气的地方风俗目录
冬至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冬至都有什么风俗啊
冬至的风俗有什么?
。
1. 吃饺子:吃饺子是冬至节气的传统风俗之一,因为饺子形似古代银元,寓意着新年里有财运。
。
2. 赛龙舟:在江南地区,冬至节气还有赛龙舟的习俗,龙舟比赛的背景依据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祈求平安和丰收。
。
3. 吃汤圆:在南方地区,冬至节气时吃汤圆也是一种传统风俗,汤圆象征团圆和家庭的和睦。
。
4. 烧香祭祖:在一些地方,冬至节气是祭祖的重要时刻,人们会烧香拜祖,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安康和平。
。
5. 冬至祭典:在一些地方,冬至节气时还有庙会和祭典,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聚集在一起,品尝美食,观看表演和烟火。
。
6. 冬至卤菜:在北方地区,冬至节气时吃卤菜也是一种传统风俗,卤菜多样且美味,一般和亲友一起分享。"。
冬至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冬至是一个民俗内容丰富的节日。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
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
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
指冬至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
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cc入苦坑”。
但农闲不能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
”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
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
“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
“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
这也就是民间说的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为何受到历代重视?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
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
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
冬至后一天叫至后。
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
古代山东济南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读书人也相互赠送贺片。
有的地区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消寒图”。
有的地区则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惯。
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很多地区在冬至普遍有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
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
有的地区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
有的地区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夭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 ‘人冬”,吃包子。
在古代冬至日,妇女习惯回娘家,这天开始筑地窖、织席、纺线和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
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
还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
而南方的冬至风俗十分有趣,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民俗中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渴祖。
冬至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
福建民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
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祠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
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冬至都有什么风俗啊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
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冬至节,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
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吃馄饨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
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
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
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吃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吃“捏冻耳朵” “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吃年糕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
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吃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
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
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吃菜包 菜包则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烂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栖,做成半月形,里面包笋丝、豆干、菜脯等,是自古以来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环饼(晋代时叫做寒具)。
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妇必须早起“浮圆仔”(用糖水煮汤圆)、“炊菜包”(蒸菜包)并准备祭拜神明、祖先,并且享用“冬至圆”,吃了“冬至圆”,带有象征团圆及添岁之意;在从前,祭拜之后还以“冬至圆”粘在门户、器具上,称为“饷耗”。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风俗有什么?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