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风俗的资料,谁能详细介绍武鸣三月三的风俗文化?越详细越好!谢谢!
日期 2024-03-02 11:18 来源 网络转载壮族风俗的资料目录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谁能详细介绍武鸣三月三的风俗文化?越详细越好!谢谢!
壮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广东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下面是关于壮族风俗的一些资料:。
。
1. 壮族服饰。
壮族的服饰以青、黑、黄、白为主要色调,以绣花、刺绣、银饰等为主要装饰,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男子常穿靛蓝色的长衫和白色的长裤,头戴蓝布帽或黑色毡帽。女子则穿着五色缤纷的长衫、裙子和头巾,身上还佩戴着各种银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
2. 壮族婚俗。
壮族的婚俗十分独特。男女先要通过媒婆介绍认识,然后进行“过门”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一些礼物表示诚意。在婚礼上,男方要向女方家里送去一只大猪,女方则要准备好一些酒菜,双方的亲戚朋友都要到场祝福。在结婚的当天,新郎要在新娘家里过夜,第二天早上才会带着新娘回去。
。
3. 壮族节日。
壮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壮族新年、三月三、三月十五、壮族歌舞节等。其中,壮族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和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壮族人会穿上盛装、放烟火、祭祀祖先、吃团圆饭、唱歌跳舞等,场面非常热闹。
。
4. 壮族民歌舞。
壮族民歌舞是壮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舞蹈多以农耕、战争、爱情、神话等为主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壮族人民歌唱出的是山水田园、爱情挽歌、劳动生活和战争歌曲等,歌声悠扬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
。
5. 壮族美食。
壮族的饮食以米饭、蔬菜、肉类和豆制品为主要食材,口味清淡,健康营养。其中,壮族米粉是最为著名的美食之一,有着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汤汁,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此外,壮族还有许多传统的小吃,如凉粉、酿豆腐、糍粑等,口感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当中人口算多的一个民族,南越原住民演变,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游民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于是形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名胜景色。
那么,壮族也是有非常多的风俗习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
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
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
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您可能也喜欢: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回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解惑: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详解: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谁能详细介绍武鸣三月三的风俗文化?越详细越好!谢谢!
歌圩,是武鸣壮族人民最有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其中最为热闹的是“三月三”歌圩。
“有口就唱歌,有手同舞乐;
有脚同心走,有酒大家喝。
”
可以这样说,山歌是壮乡文明的先声。
壮乡武鸣历来就有民众汇集唱歌、听歌的习俗,每场聚集成千上万人,唱和竞日,形成市集,壮人一般称“市”为“圩”,故有“歌圩”之称。
清光绪年间编成的《武缘县图经》记载,清道光年间,“答歌之习,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初十,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
可见壮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每年“三月三” 歌圩这天,武鸣壮家接待亲戚、朋友,客人越多越荣耀,先用蒸好的五色糯米饭招待,下午,以自酿米酒及白切鸡、柠檬鸭、生鱼片等壮族特色丰盛宴席共同畅饮;傍晚,各家主、客人就在村边的开阔地或山坡旁、小河边依山傍水对唱山歌,山歌声此起彼伏,听歌唱歌者逐渐云集,形成歌圩,有的地方对歌三天三夜才散场。
山歌的内容一般以天文地理、农耕活动和谈情说爱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增加了党的政策、歌唱新生活、风土人情等内容。
每年的“三月三”歌圩举办期间,武鸣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壮族群众像过节一样集中到文化广场、街上的主干道观看演出、唱歌对歌,邻县的山歌好手也纷至沓来,汇集到武鸣赛歌。
壮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1、壮族的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2、壮族的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
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3、壮族的住房
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4、壮族的婚礼习俗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5、壮族的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扩展资料: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
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
“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
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
“布”,在状语中是“人”的意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