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广西风俗传统,广西三月三节日风俗有哪些?

广西风俗传统,广西三月三节日风俗有哪些?

来源 共享网站 2024-03-02 11时

广西风俗传统目录

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有哪些?

广西三月三节日风俗有哪些?

广西的壮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

1. 壮族“三月三”节:这是广西壮族人民非常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跳广场舞、打鼓、唱歌、舞狮等庆祝活动。

2. 瑶族“尝新节”:这是广西瑶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一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会在家里准备各种新鲜的食物,供祖先品尝,并举行祭祀仪式。

3. 侗族“芦笙节”:这是广西侗族人民非常盛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跳广场舞、吹芦笙、唱歌、舞龙等庆祝活动。

4. 马王堆汉墓:这是广西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址,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之一。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王侯,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珍贵的历史资料。

5. 广西民歌:广西的民歌以壮族和瑶族的歌曲最为著名,这些歌曲通常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家乡、爱情和友情的感慨和崇拜。广西的民歌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有哪些?

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

1、武鸣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举办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在广西各地非常普遍。

其中,武鸣以规模大、特色鲜明著称!从2011年,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歌圩晚会,晚会以壮族骆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武鸣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

三月三这一天,整个武鸣大街小巷都变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除了唱山歌,当地还有抛绣球、抢花炮、跳竹竿等壮族的传统娱乐活动。

2、宾阳炮龙节

炮震醒,龙腾百业兴。

宾阳炮龙节有着悠久历史,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吸引了数十万当地群众和游客共同狂欢祈福。

宾阳炮龙节有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舞龙舞狮队、威风凛凛的龙鼓队、仙马、、彩凤、游彩架、踩高跷等民俗展演。

3、隆林彝族火把节

隆林彝族火把节享有“风情第一夜”、“东方狂欢夜”美誉。

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办,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着民族衣服,将火把燃起来,手拉手围成圈子,载歌载舞。

4、牛王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会举行热闹非凡的牛王节。

每到牛王节,莎莉人都会身着盛装,吹响牛角,奏起,抬着纸扎牛头模型和祭品,为牛披红挂彩,载歌载舞,举行各种节目。

整个节日的重头戏当属牛王争霸赛,当裁判一声吆喝,主人放开缰绳,两向对方俯首冲去开始一场激烈的厮杀,四周的观众屏住呼吸观赛,遇到精彩时刻不吝啬掌声并大声喝彩,全场热闹非凡!

5、金山花炮节

的左州金山花炮节是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为金山花炮节。

这一天当地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观音出巡活动,身着盛装的金山姐妹们小心翼翼地将神像抬出,请出寺送福。

广西三月三节日风俗有哪些?

农历三月三,在广西这一天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其次还有抢花炮、抛绣球、绣球传情、打扁担、吃五色糯米饭等节日风俗。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

1、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或黄吉、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广西的壮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

喝伶俐水是广西的春节习俗,具体习俗如下:

1、挑新水和喝伶俐水。

挑新水又称汲新水,挑伶俐水、挑乖水;喝伶俐水又称“喝智慧水”,都是壮族的春节习俗。

流行于广西巴马、凌云等县。

农历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炷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

2、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

舞鸡的年轻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

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

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3、打扁担。

打扁担是一种由壮族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也是壮家人传统的娱乐活动,在古代,每年秋收以后,人们用树木挖成槽(也有用石槽的),槽中注入稻谷。

用木杵椿谷。

每边站五人,男女间立。

在椿打中,时而敲击槽边,发出有节奏的敲打声。

4、散年吃母粽。

到了年初二,妇女便带着孩子在丈夫的陪同下,拿着礼品纷纷回娘家了。

壮族人的春节新奇而又热闹到了元宵节,再次祭祖以后,家家户户才把供品撤掉,这被称为“散年”。

“散年”是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后剥开“母粽”(超级大的粽子),按家中年龄长幼有序地分发,每个人则须恭敬地接受并将其吃完,这就是“吃母粽”。

5、放烟花。

这一行为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念念的怪兽。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桂林-柳州-河池一带春节习俗:

舞龙、舞狮拜年是桂柳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舞龙舞狮队都将龙和狮子装扮一新,苦练龙和狮子舞的传统套路。

年夜饭在下午四点钟开始,取意“事事如意”,吃饭一定要用圆桌面,取意“团团圆圆”,年夜饭一定要有十大碗,取意“十全十美”,吃年夜饭的时候,一家之主要给儿孙们一人夹一块鸡肉,取意“有机可乘”,就是来年有机会升官发财的意思。

年夜饭之所以要做得如此丰盛,是因为要把大年初一的食品预留出来,取意“有余有剩”。

大年初一清晨,人们早起开门,用热烈的爆竹声来迎接财神爷爷的光临。

街坊邻里、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

小孩们给大人拜年,大人要给小孩们压岁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