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腊八的风俗习惯,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腊八的风俗习惯,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发布 2024-03-02 12:01:31 来源 共享网站

腊八的风俗习惯目录

腊八节的过节习俗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腊八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

腊八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庆祝。在中国,腊八节有着丰富的风俗习惯。

1. 吃腊八粥:腊八粥是腊八节最重要的食品之一,它通常由糯米、红豆、花生、枣等材料制成,具有滋补身体、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2. 祭祀祖先: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腊八节前后拜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健康、幸福。

3. 烧香拜佛:腊八节也是佛教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健康、福寿。

4. 赛龙舟:一些地区会在腊八节举办龙舟比赛,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运动,旨在纪念屈原。

5. 预测天气:腊八节也有“腊八冻一尺,年年有余”的俗语,人们会通过观察天气,预测来年的收成和气候情况。

6. 食松糕: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腊八节食用松糕,这是一种以松子、糯米等为原料制成的传统糕点。

7. 燃灯笼:在腊八节晚上,人们会点燃彩灯、灯笼,装饰家居,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安顺利。"。

腊八节的过节习俗

一岁之末为“腊”,意为新旧交替,辞旧迎新。

民间俗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在腊八这一天,北方人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寓意吉祥,祈福求寿。

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一下腊八节的过节习俗吧,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

1、喝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2、泡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3、做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4、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腊八粥的故事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很穷,有一年腊月初八,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在天黑都没吃上一点东西,他到处找东西吃,无意中发现一只肥壮的田鼠逃进了一个洞里。

他用树枝掏了掏,发现在田鼠洞里竟然有不少粮食,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把这些五谷杂粮洗干净煮成了一锅粥。

哇,喝起来太美味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小时候亲自做的杂粮粥。

他让御膳房做这种杂粮粥,并称为“腊八粥”。

御厨在粥里还加了芡实、莲子、桂花、核桃仁、红枣等,使粥格外香甜可口。

后来,这种粥传到民间,成了人们喜欢的食物。

并且,家家户户会在腊八当天煮腊八粥喝。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腊八节的过节习俗了,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每到腊八节,我国各地风俗就有吃腊八粥、腊八醋、腊八蒜,吃冰、腊八豆腐、腊八面等风俗。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每到腊八节,我国各地风俗就有吃腊八粥、腊八醋、腊八蒜,吃冰、腊八豆腐、腊八面等风俗。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由来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

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相关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节期在腊月,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该腊祭习俗被后人视作“腊八节”的来源之一。

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辑录,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

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

不过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腊八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

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吃冰、晒腊八豆腐、吃腊八面。

1、喝腊八粥

腊八粥一般由糯米、红豆、桂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等熬制而成,香甜热乎。

很多人认为腊八粥是由八种材料组成的,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腊八粥”是指腊月初八做的粥,而不是由八种材料做的粥。

至于腊八粥到底选用哪些食材,也没有特别的讲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每年吴江大部分寺庙会在腊八这天分发腊八粥,有太湖新城圆通寺、平望镇小九华寺、芦墟泗洲禅寺、盛泽居士林、横扇报恩寺、梅堰秋泽寺、坛丘明庆寺等。

2、泡腊八蒜

腊八蒜通常是指用醋腌制的蒜,成品颜色翠绿,口味偏酸、微辣。

因多在腊月初八进行腌制,故称“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食俗。

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3、吃冰

腊八这一天清晨,人们还要到河边、泉边去砸冰,将之背回家,谓之“腊八冰”。

谁起得早,第一个打上冰,谁就更有好运气。

女人还会用“腊八冰”、碗豆与青稞合磨成的面散搅团。

4、晒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民间风味特产,也是腊八节的食俗。

在腊八前后,黟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久而久之,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由大豆、辣椒、五香等原料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有“素火腿”之称。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

5、吃腊八面

腊八面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过去在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日人们煮面敬神,因之叫“腊八面”。

起初关中农村的腊八面是用小米、黄豆煮粥下面条,而后用八种蔬菜和肉成臊子下面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