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白族特色风俗,白族的民风民俗

白族特色风俗,白族的民风民俗

时间:2024-02-26 06:55 参考 网络

白族特色风俗目录

白族的日常风俗都有哪些?

白族的民风民俗

白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1. 婚礼习俗:白族的婚礼非常隆重,一般要持续三天。在婚礼上,新郎要穿上白色的长袍,新娘则要穿上彩色的绸缎袍。婚礼上还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如祭祖、拜堂、喝“三杯茶”等。

2. 节日习俗:白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泼水节、尝新节、灶王节等。其中,泼水节是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互相泼水,祈求健康和幸福。

3. 饮食习俗:白族的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还有许多传统的小吃,如米线、过桥米线、烧饵等。此外,白族人还非常喜欢喝酒,他们在聚会和庆祝活动中经常会饮酒。

4. 舞蹈习俗:白族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花灯舞”。这种舞蹈形式充满了浪漫和神秘感,常常被用来庆祝节日和重大场合。

5. 服饰习俗:白族人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男性常穿白色长袍和黑色腰带,女性则穿彩色的绸缎袍和银饰。此外,白族人还非常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戒指等。"。

白族的日常风俗都有哪些?

居住: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

语言文字: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

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

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

民族艺术: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宗教信仰: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民族节日: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每逢节日,除必备节日食品之外,还要进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动。

年节最为隆重。

自腊月起家家都要置办年货、杀猪、磨豆腐、舂饵块和糯米粉。

除夕时,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

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

隆重的团圆饭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

祭祀:中元节和祭天是专门祭祀性节日,特别是每年阴历七月的中元节,是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如果是新丧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届时要准备八大碗馔肴祭奠,其中有千张肉、排骨、酥肉、酿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脍鱼包肉馅,每道菜不仅用料讲究,做工精备,并且要富有观赏价值。

如是直系亲属或姻亲户,在发丧前还要做名为“三滴水”全席来吊唁。

所谓“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礼(做成凤鱼狮象状的菜肴)和八大碗三大类。

食俗:白族通常习惯于日食三餐。

农忙季节或节庆期间,则多加早点和午点,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

主食都以蒸制为主,常吃干饭,外出做活随着携带盒饭,就地冷餐。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副业。

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酿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

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礼仪: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

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

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

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

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白族的民风民俗

1、建筑特色

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

2、服饰特色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

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3、婚俗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4、蝴蝶会

民间称为“蝴蝶会”,白族民间娱乐风俗。

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是苍山去弄峰下蝴蝶泉边彩蝶最多的时节,大如手掌,小似钱币,五彩缤纷,美丽异常。

附近群众纷纷前去观赏彩蝶,举行野餐,谈演洞经古乐,祈祷风调雨顺,年轻人借此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

5、海西海歌会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一年一度的传统海西海歌会,歌会的举办地点位于洱源县牛街龙门舍坝子天然的高山水库——海西海。

白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那么白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呢?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

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

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

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

这充分体现了本主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

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

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官员皆衣绫罗绸缎。

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

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

耳金环,象牙缠臂。

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

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

20世纪50年代白语方言调查以后,将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

其中,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故又改称怒江方言。

也有将白语三大方言改称西部(怒江)、中部 (剑川)、东部 (大理)的新意见。

两种提法所涉及的方言区域划分基本一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