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立夏吃风俗,立夏吃的八种食物是什么?

立夏吃风俗,立夏吃的八种食物是什么?

时间 2024-02-26 07:39 参考 共享网站

立夏吃风俗目录

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盘点12种传统食物

立夏吃的八种食物是什么?

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各地立夏饮食习俗一览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夏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

其中,立夏吃风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这个习俗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把立夏看作是夏天的开始,也是农民们开始忙于耕作的时期。为了祈求丰收和健康,人们在立夏这一天会吃一些有特殊意义的食物,比如:。

1.雄鸡:在很多地方,人们会在立夏这天吃雄鸡,寓意“雄鸡报晓,祈求家庭兴旺发达”。

2.菖蒲:有些地方人们会在立夏时食用菖蒲,以驱邪祛病、保平安。

3.艾叶: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立夏时吃艾叶,认为艾叶能够驱除瘴气,防止疾病。

总的来说,立夏吃风俗是一种古老而有意义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坚持这个习俗。除了以上三种食物,还有一些地区会有其他的习俗,比如在立夏前一天晚上吃饺子、吃糯米饭等等。这些习俗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盘点12种传统食物

立夏12种传统食物有蛋、立夏茶、立夏羹、君踏菜、七家粥、立夏饭、乌米饭、黑米饭糕、三鲜、光饼、立夏馍、夏饼。

1、蛋。

立夏吃蛋,不仅能经受“疰夏”考验,还能带来生活圆满。

立夏有吃蛋的习俗,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缺乏、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2、立夏茶。

为迎接立夏,我国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3、立夏羹: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

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

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

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

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4、君踏菜:君踏菜是立夏前后上市的一种时令蔬菜,据说吃了君踏菜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君踏一样光滑。

5、七家粥: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吃了这种粥,代表邻里和睦,是大家齐心协力去夏耕夏种。

6、立夏饭。

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

现在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酱肉或咸肉,叫五样米。

7、乌米饭。

乌米饭取乌饭叶子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

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能防止蚊虫叮咬。

8、黑米饭糕。

黑米饭糕也是传统的立夏点心之一,但不是指平时吃的黑米,二是将乌树叶捣烂泡水后,用乌树叶汁泡糯米使其染色变黑,将泡好的黑糯米加糖蒸熟后手工压制成糯米糕。

9、三鲜。

有一首打油诗为立夏尝三鲜。

三鲜一般又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

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

树三鲜有樱桃、枇杷、杏子。

水三鲜即海螺、黄鱼、鲥鱼。

10、光饼。

立夏以吃“光饼”为传统。

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进去一起吃。

11、立夏馍。

吃立夏馍可防热抗暑,消夏除灾。

在过年时,家家都要留几个蒸馍,挂高墙外晒干风干,以备作立夏馍时用,一到立夏那天,把过年留下的干蒸馍用水泡透,挤出水,加面粉,掺在鸡蛋和韭菜里,搅拌成糊状,再用油煎炒后食之,即为吃立夏馍,寓意全家安全度夏。

12、夏饼。

也叫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糊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立夏吃的八种食物是什么?

八种食物是立夏蛋、立夏茶、立夏羹、君踏菜、麦蚕、七家粥、脚骨笋、立夏饭。

1、蛋

立夏吃蛋,不仅能经受“疰夏”考验,还能带来生活圆满。

立夏有吃蛋的习俗,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缺乏、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2、立夏茶

为迎接立夏,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3、立夏羹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

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

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

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

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4、君踏菜

宁波人立夏还有吃君踏菜的传统,君踏菜是立夏前后上市的一种时令蔬菜,据说吃了君踏菜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君踏一样光滑。

5、麦蚕

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

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

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6、七家粥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7、脚骨笋

立夏吃“脚骨笋”,是宁波特有的习俗。

并不是菜市场现在在卖的所有笋都能用来做“脚骨笋”的,最好是野山笋或者乌笋。

吃“脚骨笋”的重点在于形状,煮之前将笋拍扁,切成4厘米左右的一段,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

8、立夏饭

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

现在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酱肉或咸肉,叫五样米饭。

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各地立夏饮食习俗一览

立夏之各地饮食篇

无锡—尝三鲜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

地三鲜:就是地上长的蚕豆、览菜、黄瓜(也有的说是览菜、元麦、蚕豆,还有说是览菜、蚕豆、蒜苗)。

树三鲜:就是树上结的樱桃、批把、杏子(也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还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

水三鲜:就是河里游的海蛳、河豚、鲥鱼(也有说是鲥鱼、鲳鱼、黄鱼,还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

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还有的地方在立夏的时候有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长沙吃“立夏羹”

昔日长沙的农家认为,立夏这天宜下雨,如若不然,夏秋主旱。

农谚谓:“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不下雨,虾公、细鱼一锅煮(意思是说池塘的水干涸了)”。

长沙人在立夏这一天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取名叫做“立夏羹”。

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一脚跨过河”。

闽南吃“虾面”

在闽南,家家户户常将红糟掺人面条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红糟色红,为吉祥之色,又有发酵的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而红糟也帮助消化,有益健康。

这个习俗发展到后来,红糟也就被海虾所代替了,谓之“吃虾(夏与虾闽南语同音)面”。

海虾煮熟以后变成红色,与红糟的颜色相同,以此表示对夏季的祝愿。

赣东北吃“立夏”

“立夏”这一天,在赣东北有吃“立夏”的习惯,就像我们清明吃艾、端午吃粽子、重阳吃桂花酒一样,都是从老一辈那儿流传下来的。

“立夏”的制作很简单:

1.“干”。

先将大米煮得半熟后捣烂,接着取一部分揉搓压成块,再把压好的块切成片,最后用油煎炸,谓“干”。

2.“汤”。

将剩下的部分搓成像汤圆一样的小球,再加上蘑菇、蒜苔、青椒、豌豆、蚕豆、小南瓜、马铃薯等多种春季蔬菜一起汤煮,谓“汤”。

“干”用手抓着吃,喷香可口;“汤”则不分大人小孩,都用大碗盛着吃,以表示丰盛,味道也非常美。

吃“立夏”表示送春迎夏,喜庆春收。

在这个时节新上市的蔬菜瓜果,能加的都要加进“立夏”中,“立夏”中的品种越多就表示越喜庆。

“闲了一冬,忙了一春”,以前旧时得不到温饱的农民,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能饱食一顿“立夏”,那就是最大的满足。

杭州吃乌米饭和立夏饭

乌米饭是用乌饭叶子(又叫精青叶)挤汁,糯米在该汁中浸泡以后蒸成饭。

据说,在立夏时吃了乌米饭,不会中暑,能祛风败毒,蚊子也不敢叮咬。

杭州人还有立夏食“野夏饭”的习俗。

这一天,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到邻里各家乞讨米、肉,然后到地上去摘蚕豆、挖竹笋,最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自吃,这就被称为吃“野夏饭”,或者是“立夏饭”。

这种风俗就是把自己当做乞丐,以为这样可以厌胜而避灾祸。

吃完立夏饭之后,大人会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称体重,看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