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风俗习惯,徐州 民俗习惯
参考 共享网站 2024-02-26 07:01徐州市风俗习惯目录
徐州有什么习俗?
徐州 民俗习惯
徐州地方文化 春节民俗
徐州市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其风俗习惯主要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
1. 饮食习惯:徐州市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烩面、卤面、炒面等,还有“徐州狮子头”、“徐州肉夹馍”等特色小吃。当地人喜欢吃咸菜、腌制食品等,也喜欢喝豆浆、米粥等。
。
2. 婚礼习俗:徐州市的婚礼习俗比较传统,婚礼通常在早上进行,新娘需要穿红色嫁衣,新郎则穿黑色礼服。婚礼中有“三拜九礼”等传统仪式,还有香火钱、喜糖等传统礼品。
。
3. 节日习俗:徐州市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当地人喜欢吃饺子、年糕等传统食品,还有放鞭炮、贴春联等习俗。
。
4. 服饰习惯:徐州市的传统服饰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男士穿长袍、马褂等,女士则穿旗袍、长裙等。当地人也喜欢佩戴玉器、金器等珠宝饰品。
。
5. 社交习俗:徐州市的社交习俗比较注重礼仪,如拜访长辈、送礼等。当地人喜欢打麻将、跳广场舞等传统娱乐方式。在商务场合,人们通常会互相留名片,以便日后联系。"。
徐州有什么习俗?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
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位置境域
徐州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
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
[1]
地形
徐州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徐州占全市面积的90%,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海拔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陵山地。
丘陵海拔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
徐州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贾汪区中部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
徐州 民俗习惯
饮酒,各式面食,习武(沛县梅花拳),肘子肉把子肉狗肉米线凉皮羊肉拉面牛肉板面胡辣汤蛙鱼伏羊节绿豆烧,奇石,早起赶山喊山,当然也是假冒伪劣的大规模集散地。
徐州地方文化 春节民俗
徐州一带,欢渡春节习称“过年”,主要习俗有:
(一)叫火烛 中华民国成立前,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初一起,各村镇便要设专人打更。
打更人除敲锣击鼓表示时辰外,边打边喊:“小心火烛,谨守门户”,“柴仓要清、水缸要满”。
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
徐州城里,则有乞丐头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贴着衙门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盗”等警句。
(二)送财神 腊月二十以后,乞丐向所在地住户遍送财神像。
到正月(农历一月)初五前后,乞丐们分别拿着木版,去各家用版对证,向各家索取年摸(过年蒸的馒头)。
(三)打尘 进入腊月下旬,家家要“打尘”(俗称“扫屋”),即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卫生和个人卫生扫除。
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那天进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发,俗称“不留隔年头”。
(四)办年货 从腊月下半月开始办年货,鸡鱼肉蛋外,另准备一些传统食品,如摭糖、炸麻叶子、油炸果、丸子等。
此外,剁上够吃好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十数天吃的馒头。
(五)蒸馒头(年馍) 很有讲究,有实心的、包馅的、枣花的等多种样式。
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送乞丐以至饲牲畜等。
由于馒头蒸的多,放久了变干龟裂,俗称“发笑”。
寓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幸福快乐。
(六)送节礼 送节礼多在亲戚中间进行。
最迟不得超过除夕。
节礼也就是几斤糕点,送男性长辈的,往往加一二瓶酒.但新女婿,尤其是即将结婚的未婚女婿,送节礼极为讲究。
活鸡、鲜鲤鱼、糕点、酒是必不可缺的,每样最少也得4只(包),多的有达16只(包)的。
摆阔气的还要另加名烟、现钞,女方只收一半,另回一半。
(七)贴年画、春联 春节前,人们要购买新年画装饰住房。
象征吉祥如意的雄鸡图、象征富贵有余的鲤鱼图等,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年轻妇女则爱把“胖娃娃”类的年画张贴在卧室里。
贴春联多在除夕这天,用红纸写好后,贴在大门及门框上。
另用红纸截小方块,以一角朝上,写上“福”、“寿”等贴在家具及大件器皿上。
门楣上贴各色剪纸,祈交好运,故俗称其为“运箴(迁)”。
另有用桃树枝插在门侧的,大概是古桃符的一种象征。
(八)除夕守岁 过去守岁时,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各种茶点、包着扁食(饺子),话旧谈新。
黎明前,讲究放一挂鞭炮。
电视普及以来,守岁改成看电视,鞭炮也多改在午夜零时燃放。
(九)祭神拜祖、磕辞岁头 除夕这天,各家把蒸好的枣山、枣花馒头,各插“花杂”,与扁食一起放在神轴(或观音像、或关帝像、财神像,视各自信仰而定)前的供桌上,连同栗子、白果、红枣、桂元、核桃五种果品一起,称为“素供”。
供桌前放一方桌,桌上放一盏点燃的铜灯,一个铜磬,方桌前放拜垫。
另有一间房内供放祖宗神龛。
神龛前的供桌上,放鸡、鱼、肉、丸子、海味计五种,俗称“荤供”。
定更(晚8时)前后,全家人均换穿新衣,先在院内焚烧松籽,俗称“熬岁”。
夜半时敬神,设天地桌,供果品、扁食、馒头,酌酒三杯,点燃通宵烛,上大柱香,香炉中插天地码,桌前烧元宝(锡箔质);然后分长幼叩拜,敬天地、神像、祖宗,同时鸣放鞭炮,俗称“迎神”(除夕日诸神下界)。
稍歇,全家人再到祖宗神龛前跪拜。
拜过祖宗,家长夫妇端坐在椅上,晚辈们依次叩一个头,之后卑幼者逐一向尊长者叩头,俗称“磕辞岁头”。
(十)拜年 春节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
先由家长率全家向祖宗拜年,然后全家人向家长,卑幼者向尊长者逐一拜年。
未成年者,拜年时可得到“押岁钱”。
全家人拜完后,即出门向亲友、近邻中的长辈们拜年。
此时熟悉的人在路上见面,必互揖,同贺“新年好”、“恭禧发财”。
(十一)吃素扁食 春节这天必吃素扁食,不准吃荤馅的(近10年来,这一传统习俗已被年轻人打破)。
扁食中有几个包入铜钱(后改镍币),谁吃到了,表示新年有福,事事顺遂.有心计的主妇,往往在包钱的扁食上做记号,煮熟后特意盛给老人及孩子们吃、以娱全家。
俗话又说:“初一不动荤,初二肉里蹲”,从初二起,大吃大喝,请人喝酒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