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傣放死丧风俗,写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放死丧风俗,写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日期 2024-02-26 来源 网络

傣放死丧风俗目录

云南傣族有什么丧葬习俗?

写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啊?

傣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与死亡有关的风俗叫做“放死丧”。其实“放死丧”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在傣族人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应该还会继续存在,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了。因此,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放死丧”仪式中,人们会把死者的尸体放在一个特制的木箱子里,然后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处理,最后把木箱子放在一个高处,让木箱子和尸体在阳光下腐烂。

这个仪式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回归自然,回归大地,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傣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大自然是神圣的,生命是无穷的,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放死丧”仪式也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虽然“放死丧”在傣族人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这个风俗正在逐渐消失。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地关注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更注重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虽然“放死丧”已经不再是傣族人的主要文化形式,但它对于了解傣族文化和传统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傣族有什么丧葬习俗?

傣族十分看重长者的丧事,认为去世的老人劳苦一生哺育几孙,现离开了人世,应倾全力办好丧事,将其送到阴间过上更好的生活。

因为在古代先民意识中,认为死亡仅是阳间生活的结束,阴间生活的开始,所以要举行各种仪式和隆重葬礼,陪葬许多贵重物品,让死者到阴间生活富足,不愁吃穿。

古滇国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就是上述古先民思想意识的物证。

花腰傣的丧葬习俗中,一直保存着古滇国遗风。

现在虽然不再用贵重物品陪葬,但葬俗古风依然浓烈。

《百夷传》是这样记载的:“父母亡……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死’;妇人聚众,击椎杆为戏,数日后而葬。

”这种丧俗古风,特别是“一家有丧事,全村来帮忙”的团结互助精神,在花腰傣聚居的地方仍然普遍沿袭着。

  老人病危时,儿孙要守候床前“接气”,接到落气前的气,才可以香烟不断,家运昌盛。

因而兄弟姐妹平时不合者,此时也要和睦相处,不记前嫌,共同料理好老人的丧葬事宜。

老人咽气后,马上杀1头10多斤重的小猪,称为“断气猪”;召集近亲商议丧葬事项,派人通知亲戚前来奔丧。

同时,请来有经验的老者把死者抬到正堂屋中,为其剃头和由子女为之沐浴穿寿衣,把一团糯米饭和一枚银元放在死者口中,装棺上盖,停放堂中,让人凭吊。

全寨各家主动前来帮忙料理丧事,男人杀牛、杀猪、宰羊,妇女帮助拔鸡、鸭毛,洗菜做饭,接待来吊丧的亲属。

  接到丧讯的亲戚,立即请来吹呐、芒鼓班,抬看纸幡,牵着牛、猪、羊,用竹笼背着鸡、鸭,一路吹吹打打,前来奔丧送葬。

家族血亲的妇女队伍,还要打着大红伞,十分壮观。

来到寨外,燃放鞭炮,告之奔丧人来到。

主家人听到后,身穿孝衣,头缠拖地长孝布,男人腰挎长刀,出门跪地迎接。

进入家中,吊丧者背向棺材献上一碗糯米饭,表示让死者带到阴间食用,从此分别。

吊丧中,主家的唢呐班与奔丧者带来的唢呐班乐声大作,比赛吹奏各种乐曲;芒鼓伴奏,气氛热烈,激荡山寨。

  出殡前夜,所有人都要守灵至天明。

兄弟、儿女和亲戚家带未的喷呐、芒鼓班轮番演奏。

子夜,主祭者抬出一盘糖果,上放一定数量的钱给唢呐、芒鼓班。

他们即带头吹打绕棺,祭祀者随后吟唱跳舞;亲属一家接一家祭奠绕棺,吹打歌舞,众人随时可以加入,高潮迭起。

跳得越热烈,死者家人越光彩,真是“歌舞达旦”,热闹非凡。

  蛋卜择坟地。

丧葬出殡当天清晨,由寨子里公推出来的“龙头”与死者的长子,拿着1个鸡蛋,在棺材前跪地祷告,请死者的灵魂附在蛋上,一起到“者林”(祭龙和埋葬祖先的树林)中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墓地。

他们来到者林内看好地形后,由死者的长子将蛋从头上向背后扔去……蛋破碎了,便是死者愿意埋葬的地方;马上挖掘小坑,准备埋死者火化后的骨灰。

若鸡蛋未破,则认为是死者用手接住蛋,要找另外的地方,必须另择地再掷蛋;摔破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安葬。

  发丧出殡。

出殡时刻多在午饭后,死者的直系亲属男于腰挎长刀,手擎火把,在棺材前开路。

抬棺木的“龙杆”两侧,死者的女婿、孙女婿们身着孝服、头戴拽地孝布,表示以孝布力死者铺路架桥,通向天堂。

棺材后面跟随死者的儿媳、女儿、孙女等亲属和其他送葬的人们。

妇女全部穿戴节日盛装,直系血亲打着鲜艳的大红伞,罩住自己的灵魂,不跟死亡的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

所有妇女腰上系着的央箩都是底朝天,表示死者不带走家里的财产。

送丧的人们拿着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东西,寨子里来送葬的邻居,每人抬着一根本柴,供火化时烧用。

  坟场上,男人们在棺木周围架起木柴,点火化棺。

女人们在另一旁焚烧死者的遗物,让他带到阴间用。

如遇死者生前用剩的硬币,烧不化时,后辈就到灰中去刨找;得到者意为祖先留给的钱财,大吉大利,十分珍惜。

火化掉尸体,将骨灰埋人挖好的坟坑内,竖石为碑垒坟。

亲属到坟前祭奠拜别,然后念着“死者去,生者回,生死离别……”等祷告词,返回家中。

  云南土著先民,远古大部实行火葬。

从发掘出的滇国墓葬中,已明显可见汉文化的影响。

花腰傣的丧葬习俗,既保留了远古先民的火葬习俗,又接受了其他民族装棺土葬及厚葬的习俗,因而也更耗费钱财。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写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西双版纳傣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来。

傣族先民早期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以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它可以离开物而存在。

认为生病是灵魂受到了某种伤害;而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肉体不再回来了。

人们出于对各种疾病和灾害的恐惧,也出于对制服病痛,战胜灾害的强烈愿望,力图通过招魂(也称叫魂)把受到伤害或游离了的灵魂招回来。

不仅可以为人招魂,也可以为家畜家禽和谷物等招魂。

西双版纳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唤欢龙”(招大魂)、“唤欢囡”(招小魂)、“菲欢”(换魂)和“唤欢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种。

替家畜家禽和庄稼招魂的主要有“唤欢为怀”(招牛魂)、“唤欢盖”(招鸡魂)和“唤欢毫”(招稻谷魂)等三种。

据调查,西双版纳傣族共有81种招(叫)魂方法。

他们认为,人身上有32个大鬼,92个小鬼。

只要其中某一个鬼魂受到伤害或离开人体,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为了治病,就要用81种招魂方法中相应的一种来招魂。

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唤欢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长篇叫魂词。

招魂仪式因地区而异:有的地区,要请村寨中专门负责祭祀的波占来念诵叫魂词招魂;有的地区,由年迈的家长来进行。

替人招魂有招魂词,例如招“儿女魂”的招魂词是这样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来把魂叫。

魂啊魂,爹妈爱的魂,别去躲在山洞独自悲哀,别去躲在河边眼泪汪汪,别钻进树林草棵,别去钻在牛马身上。

头魂要回到头里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头上来,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脚魂不要到处奔走。

32魂要今天回来,92魂要今天回来!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亲要给你们拴线。

撒!魂回来了!”叫谷魂、牛魂、鸡鸭都有一套礼仪,也有固定的叫魂词。

除了招魂礼仪,西双版纳傣族还有一套丧葬礼仪。

傣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较为普遍。

以前,傣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等级人对“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

家中死了人,首先是报表。

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乡亲及亲戚朋友。

邻居和亲友们闻讯赶来后,立即分头做各种丧葬的准备工作。

家中人要抓紧时间给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还要剃光头发。

洗浴后,给死者穿上两套新衣服,里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裤。

接着要请寺庙的僧侣为死者诵经超度,亲属哭丧。

接下来是先择出殡的吉日和选择坟地。

选择坟地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规定的坟山用抛鸡蛋法确定坟地。

最后是按择定的吉日出殡和火葬。

出殡那天,要把竹楼清扫一遍。

搬开火塘上的铁三角架,将火灰清扫干净。

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来,或火化或丢进江河让水冲走。

同时还要用一只砂埚、一个布袋,装上谷物种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灵魂到阴间去播种。

出殡时,僧侣和尚走在前头,为死者引路,亲友及寨人排成长队跟在遗体后面。

提砂埚、布袋的人到达墓地后,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铁三角架,重新点燃塘火。

送葬队伍要敲锣打鼓,鸣放火枪,以示隆重。

到达坟地后,大多数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数十名壮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遗体。

送葬结束后,还要请僧侣诵一部《芒嘎拉》经文,送家神家鬼。

至此,丧事才算办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还要举行一个断绝夫妻关系的仪式:生者取来一条栓有槟榔的白线和一对蜡条。

自己握住线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尸板上。

一位长者将白线从中间斩断,就表示断绝了夫妻关系。

之后,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约束。

婚礼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

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

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

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

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

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

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祭祀傣放禁忌很多。

客人、长辈、男子居下时,妇女不和早楼。

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妇女不得过。

媳妇不能与公公、叔伯直接传递东西,必须传递时,媳妇要把传递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适当的地方,再请公公、叔伯去取。

男女相遇,女的让路于下方。

路遇公婆,媳妇要把裙子拉紧躬身让路。

祭龙时,外族人不能参加祭典;参加祭典者不能抽烟,不得讲外族话,不得作农活,不得带一枝一叶进村寨。

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

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入佛寺时须脱鞋,不许摸小和尚的头。

客人上竹楼禁坐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主人卧室。

傣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啊?

婚恋习俗 傣家青年恋爱不受任何限制,恋爱形式多样,婚俗方式不拘一格,犹如那里美丽的大自然一样色彩斑阑、自然纯朴和富有诗情画意。

傣族青年的择偶求爱方式主要有丢包、串姑娘、对歌,赶街择偶、写情书等,还有举行奇独有趣的拴线婚礼仪式和“抢婚仪式”。

葬俗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

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

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

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

天葬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采取天葬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

奇特习俗 西双版纳傣族有一种很奇特的习俗,即镶牙和染齿。

傣族人把镶牙和染齿视为人生的成年礼俗。

傣族青年男女,一般自14岁到17岁左右,就要把白色牙齿换成金的或银的。

染齿的年龄多为十四岁五岁左右,他们喜欢把自己整齐的白牙染成黑色或深紫色的。

深紫牙齿,是最漂亮的牙齿。

女青年如果把牙齿染得又黑又紫,就会被人夸奖染了一副漂亮又耐用的好牙齿。

有时,镶牙或染齿与否,会影响到能否顺利完婚,有:“凿牙完婚”和“染齿完婚”之说。

傣族人有“文身”习俗,傣语称“刺墨”。

青少年一过10岁就可文身,有的年纪还小于10岁。

他们可在自己的胸前、背后、腹部和四肢进行文身。

文刺的花纹,常见的有龙、狮、虎、豹、蛇及怪兽,也可刺上日月星辰、几何图案和各种花卉,以及傣族文字,傣文符呢。

一般青年文身的花纹,都是呈蓝色或黑以。

只有少数人枣从前的贵族少爷,可用红色文身。

傣族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 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 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 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 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