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节日风俗,宁波人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发布:2024-02-22 来源 未知宁波节日风俗目录
浙江宁波特有的节日和过法,要有来历
宁波人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宁波春节的家乡风俗习惯作文400
浙江宁波特有的节日和过法,要有来历
在宁波是把十六作为中秋节。
这样的变更当然有典故的。
时代我不清楚了,主人公我也不知道是谁。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某个朝代的朝廷中有一个爱民如子的重臣,每年中秋都会回故乡和故乡人民共度佳节。
宁波人民也都会在中秋时等候他的回来。
某一年的中秋,这位大臣因路途上的耽搁,没能在八月十五那天按时赶回来。
而那一年宁波人民也没在十五过中秋,直到等到大臣十六那天抵达。
从那一年起,宁波人民自发地把中秋改在正月十六。
后来成了习惯,再后来成了传统
宁波人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吃粽子,包粽子,挂菖蒲·艾叶
主食:宁波人有吃“五黄六白”的食俗。
“五黄”指黄瓜、黄鱼、黄鳝、黄蛤、黄梅、蛋黄、黄豆瓣、枇杷(皮黄色)、黄豆等,反正是五样带“黄”字头食物即可。
“六白”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白酒、白蒜头等。
民间认为,吃“五黄六白”能辟邪解毒。
辅食:主要是粽子。
宁波粽子一般是用竹箬壳包扎而成,叫裹粽子,其形状是四个棱角分明,不同于其他地方。
原料为糯米,辅料为食用碱,旧时农村也有用干燥的蚕豆壳烧成灰加水浸泡出的碱汁,作为碱原料,如果要其他口味就加入浸泡过的赤豆、绿豆、豇豆、红枣等制成各类粽子特色系列。
零食:主要是炒倭豆(蚕豆),炒倭豆一般供小孩食用,小孩还进行拄豆比赛呢。
也有把刚炒好的倭豆,加入咸菜汁,也是一道下酒的好菜。
宁波春节的家乡风俗习惯作文400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
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
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
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
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
”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
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
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
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
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
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
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
”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
睡前,放“关门炮”。
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
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
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