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哈尼族的风俗风情,哈尼族的风俗

哈尼族的风俗风情,哈尼族的风俗

发布 2024-02-21 来源 未知

哈尼族的风俗风情目录

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

哈尼族的风俗

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

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

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尼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吧!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专属自己的以下标志:①祭献本家族(村寨)神明的丛林;②苦扎扎节祭献神的磨秋桩;③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④标志本家族与野鬼分界线的丛林;⑤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⑥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芒鼓。

每个启波然内部有若干旨在增强内聚力的礼俗、规约,诸如各户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中的共食制度等。

(《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208页。

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

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

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

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

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

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

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

他们认为客人到家来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

哈尼族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

“昂交交”是一种换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轮流借钱用于办喜事或丧事的一种有效办法。

“昂罢木”是一家盖房,大家帮忙的传统互助习俗。

事事处处表现了哈尼族平和互济的人际关系。

“阿纠纠”,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一时忙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

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

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阿纠纠”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分为:才梯纠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等一切具体生产活动的轮换。

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宗旨都是团结互相、互相调节劳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断扩大其范围,且不断发展其自身内容。

由此出现了“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这些现象。

“阿高高”名为“交换劳动力”,其实内容与“阿纠纠”相差无几,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扩大到了村寨外、相识人之间。

反映了与当地其他民族融洽的关系。

而“阿安安”与“阿欧欧”则是当地哈尼族产生商品意识后才出现的,是哈尼族社会的一大进步。

“牛亲家”:居住在红河县的哈尼族与当地的傣族人民之间,有一种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叫“牛亲家”。

双方共同买一头母牛,两家共有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属双方共有,出卖时互相分成,这种关系定下后不再变更。

婚后妇女一旦怀孕,一般不再出家远行,但产前始终坚持劳动。

婴儿降生后,要在门头上悬挂象征性的避邪物,并在母子床铺上悬挂用笋叶做成的人像,表示保护婴儿。

婴儿落地后头三声哭啼,被认为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向天地、祖先和村落宣告自己已降临人世间。

婴儿出生后3-11天左右,要为婴儿举行隆重的命名礼仪。

模拟劳动是命名礼仪的核心内容。

若是男婴,便请来村中一男童,让他肩扛锄头,身穿劳动服,手提糯米饭,在房外母子面前挖地三锄,象征男婴长大后会栽田种地,勤劳勇敢。

若是女婴,则请一女童,左手提糯米饭,右手持小砍刀,肩挎蓑衣背架,在屋外母子面前砍柴三刀,表示婴儿长大后会砍柴割草,勤劳贤惠。

随即给婴儿命名。

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给婴儿取名有一套奇妙的礼俗。

无论男女,凡五六岁以前的儿童或婴儿都有数名,少则二三名,多则七八名不等,而且随时可以更换。

但决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已故哪怕可追溯至数十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

一般到七八岁之后方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死不再更换。

换名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与家里父母、兄姐“闯”了对头,使其得病。

叶车人的名字一般都是有象征美好事物,或降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或父子连名等几种含义。

父子连名家谱表明,叶车人只有名而无姓氏(多是二字音),近现代姓氏的使用显然是受汉民族文化影响。

您可能也喜欢:详解: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哈尼族的风俗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1、出生

哈尼人出生时,家人要举行梯田劳动仪式,在院子地上画出象征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用小锄头在方格内表演挖梯田的动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蛳、拿黄鳝”的动作,经过这一仪式才能拥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为村寨里的一员。

2、婚俗

在云南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有“踩路”定婚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叶车人男女交往中,如果双方都有意,就在白伞下细谈。

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

哈尼族支系碧约,新娘从出嫁前三天就开始哭婚。

3、新谷酒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

4、视火如命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

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

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

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5、葬礼

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

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

出殡前两天,丧家要请有名的摩匹(祭司)给死者念育“指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击几下。

归途中还须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断念诵家谱,这样,死者才会顺利得到祖先承认。

哈尼族葬礼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盛大仪式“莫搓搓”,一般都是为正常死亡的高寿男女举行的。

出殡前夜,青年男女在丧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锣打鼓。

年轻人眉目传情,歌声舞影,通宵达旦。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1、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日举行。

关于这个节日有个传说:相传古时候,碧播寨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与一个英俊的青年猎手相爱了,但她的父母不允许,硬把她许给了土司的独眼儿子,姑娘悲痛欲绝。

二月初四这一天,她上山砍柴,遇见了三个与她命运相同的姑娘,于是她们互相诉苦,最后,一起跳崖自杀了。

事情过后,哈尼族人觉得这是很痛心的事,认为不该再继续干涉自己儿女的婚姻,于是,把二月初四这一天定为姑娘节。

节日这天,未婚的小伙子向情人借来漂亮衣裤,打扮成姑娘的模样,翩翩起舞陪伴情人,直到太阳偏西。

已婚的男人这天要特别勤快,他们要为自己的妻子服务一天。

2、祭龙(昂玛节)

云南省哈尼族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一二月间举行,节期为三天。

哈尼族认为龙是他们的保护神。

关于祭龙,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古时候,哈尼族的祖先来到哀牢山时,有个山魔天天来到寨子骚扰村民,还要村子每年二月给他送一个姑娘。

后来有个叫碑娘的寡妇,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送给山魔。

夜晚,当山魔喝醉后,两个小伙子拔出刀子刺杀山魔,山魔被杀,她的两个儿子也力竭而亡。

为了纪念这两个小伙子,人们举行这个节日。

节日这天,全寨杀牲祭祀,并选出两个小伙子装扮成姑娘,在人们的簇拥下巡游寨子一周。

这天,青年人还要骑魔秋。

此外,还要举行赛歌、跳舞等活动。

3、苦扎扎

又称“六月节”,哈尼语为庄稼即将丰收、丰足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意思。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二至五天。

节日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哈尼族人崇拜一个名叫“威嘴”的神人。

每年五六月间,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为了感谢威嘴神人,人们筹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神人进寨,以驱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宁幸福。

这样代代相传,就成了今天的节日。

节日里,人们要准备丰盛的食品,还要宰杀牲畜祭祀神人。

磨秋场是节日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磨秋场上人山人海,艺高胆大的小伙子往往争先恐后地登场表演,以博得姑娘的爱慕。

除此外,还有其他的活动,如跳舞、荡秋千、摔跤等。

夜晚,全村老少围坐在髯火旁,听老人“讲古”。

节日的最后一天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点燃一个火把,并举火把照遍屋内的每一个角落,表示驱逐邪恶,然后将火把送到村边的路旁,以先后顺序,排成一条火龙,朝东南方向延伸,以示将邪魔驱向远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