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安徽风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2024-02-21 来源 用户推荐端午节安徽风俗目录
安徽端午节吃什么食物 安徽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安徽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安徽端午节吃什么食物 安徽端午节的风俗
1、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
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
刚踏入农历的五月,合肥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
2、绿豆糕
老辈的合肥人都知道,合肥旧时曾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
端午节那天,清早起来一定要吃粽子和绿豆糕。
之所以选择绿豆糕,是因为南方气温湿热,而绿豆性味甘寒,正好用来清热解毒。
所以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还是防病健身,迎接盛夏酷热酷暑的现实选择。
3、水果
在舒城一带,端午节流行“吃水果”,当地民谚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
端午节那天,淮北、蚌埠一带的小孩,手腕、脚腕和脖子上,要“缚花线”,据说可以辟邪、防溺水。
在民间,还捉蟾蜍做药等。
4、鳝鳖
在合肥地区,有种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鳝鳖,叫 “箭杆黄鳝马蹄鳖”。
此外,环巢湖一带,还流行一种“躲午”习俗,就是到了端午节正午,家家户户不举火,带着粽子等食品到野外进食,女儿嫁出去的,回娘家过节。
5、赏午
和县一带,端午节中饭称为“赏午”,要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荤食,中午还要在庭院中插筷子,以验正午。
6、花糕和苋菜
另外,端午节这一天还要吃花糕和苋菜,花糕是用发面加糖蒸制,形似元宝、蝴蝶,表面以红色花点缀,为儿童爱吃的应时点心。
苋菜也是不可缺少的应时菜。
俗谓饮雄黄酒可防生疥疮,吃苋菜可净腹,土话叫“打浪肠子”。
7、端午粑
怀宁一带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端午粑”,就是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
蒿子粑粑也名列其中。
蒿子粑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区流传的一种特色美食,主要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
8、五黄
黄山一带,除了吃粽子、绿豆糕外,还要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雄黄酒、咸蛋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合肥人最多在端午佳节吃咸鸭蛋了。
吃“五黄”的最佳时刻是端午节的中午,在这一刻,借助“五黄”驱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转运势,万事顺心。
除了吃的方面有讲究,在穿的方面也要有端午特色。
在这天,人们会将绣上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这“五毒”形象的肚兜给小孩子穿,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而香包也是在端午节当天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香包里装了雄黄、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而一些人家也会挂上钟馗的画像,避邪保安康。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除了吃粽子还有悬钟馗像、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挂五色丝线、采药、翻药等。
此外,全国各地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习俗,如食五毒饼、佩五彩香囊、赶端午药市等等。
所有这些习俗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来调节生存环境,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技艺和智慧。
端午节的风俗有如下:
1、悬钟馗像
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
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官,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赛龙舟
端午竞渡,本来是水乡训练水师的遗风。
沉湘东吴,赛龙舟的规模,全国最为盛大,胜事流传,史不绝书。
若是追究其意义,则大都在于凭吊忠臣孝女。
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泪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之哀痛,于是争划舟揖前去捞救。
《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 望日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
迅揖齐驰,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安徽巢县本是楚国旧地,现在还存有竞渡庙,其中塑有屈原像,称为三间祠。
在每年五月一日,将屈原像迎谙到船上,击鼓奋揖,踊跃争先,竞赛龙舟,直到五日才结束活动。
3、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
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五月五日午, 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
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滯、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4、饮雄黄酒
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
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5、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
6、挂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采药、翻药
这是端午节最普遍的民间活动,不管南方、北方,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盛行。
旧时,这天天还没亮时就纷纷出外采药,特别是乡村,更是倾家出外。
在端午中午时,家家制作以雄黄、大蒜为主的药物,而医家则在这天熬膏药、制丸药、采蟾酥。
连帝王、士大夫阶层也复如此。
唐宋时期极盛,御药院等机构即于端午采蟾酥,后历代如此。
居住在祖国边睡靖西县的壮族人民,这天扶老携幼游药市,说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药气,能祛病延寿。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采药风气更盛,几乎家家户户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备药物。
安徽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安徽端午节风俗有:贴端午符、插蒲挂艾,饮雄黄酒、挂香包、佩五彩丝粽、龙舟竞渡和踏百草。
1、贴端午符
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两天,寺庙僧尼道士往往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符系木刻印于黄表纸上,有老人持剑形象,并有“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诸邪回避”。
2、插蒲挂艾,饮雄黄酒
五月,时近盛夏,蚊蝇百虫肆虐。
旧时民众视五月为“恶月”、“毒月”,有不少在端午节“驱病禳灾”的习俗。
端午日,安庆郊区农民常采车前子、淡竹叶等草药,以储备日后服用。
城里城外家家户户门楣上挂艾叶,插菖蒲。
3、挂香包、佩五彩丝粽
安庆妇女将香包运用到端午节儿童保健上,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香包内装的香料成分是:雄黄、艾叶末、苍术、菖蒲末、陈香粉等,能散发出幽兰的清香,以示驱邪避疫。
另外,儿童佩戴香包对衣着起到装饰与点缀的作用,增加节日喜庆的氛围。
4、龙舟竞渡
每年端午节前,安庆渔民将龙舟修理、装饰一新。
龙舟一般用杉木,用干燥的杉木作龙骨。
船长九丈五尺,俗有“长船短马”之说,意思是船长桡多,划得快。
5、踏百草
回娘家在安庆,端午节又称为“女儿节”,由早期妇女对神灵的信仰,演变为到郊外踏青避邪,以及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躲端午节灾异,后成为妇女们一种以娱乐和亲人团聚形式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