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风俗蒙古,蒙古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是什么
2024-02-19 12:53 参考 网络性风俗蒙古目录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是什么
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和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
"(您好)。
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
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
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客人不一定要带上许多礼物,只需准备用麦面烤成的六张圆形薄饼和几颗成双的红枣即可。
进到主人的蒙古包,主人将客人让坐在客位上并向客人敬茶后,客人可以向主人要一个盘子,并将随身带来的六张薄饼象荷叶片一样摆在盘子里,再将成双的红枣放在薄饼上,双手献给主人,主人即当做草原上最神圣的礼物十分乐意地接受。
这六张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薄饼为什么会被当做神圣的礼物呢?据老人们说,当初鄂尔多斯为六个旗,用六张薄饼来作礼,意为礼仪至上,共同和睦相处;而红枣则表示六旗兴旺发达。
河套地区的蒙古族,招待客人什么东西都可以缺,但绝对不可以缺酒,以酒招待客人,是河套地区蒙古族最普遍,也是最起码的礼仪。
用酒招待高贵的客人,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蒙古语称"德吉拉"。
给高贵的客人敬献"德吉拉"时,只给客人一个瓶口上糊有酥油的酒瓶而不给酒杯,客人接到酒瓶后,先用右手食指醮一点瓶口上的酥油往自己的额头上涂抹,如果在场的还有其他宾客,也同样依次抹上一点,然后,主人才拿出酒杯或者银碗,给客人斟酒。
客人仰脖连饮三杯以后,斟上第四杯时,客人便一手端着酒杯一手高高扬起,或者向主人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或者放开嗓门唱起祝福主人吉祥如意的赞歌。
蒙古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是什么
民俗习惯: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
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
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
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kan)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
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风土人情: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
”(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
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
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和有什么风俗习惯?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 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
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
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 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 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 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 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 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 苗、僳、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
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 多民族所共有。
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
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 僳傈僳族的刀杆节等。
云南是全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在云南均有, 堪称中国的"宗教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