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死人的风俗,谁知道花腰彝族的丧葬风俗?
2024-02-16 10时 来源 其他彝族人死人的风俗目录
为什么人死要剪头发?
谁知道花腰彝族的丧葬风俗?
为什么人死要剪头发?
在彝族聚居区,两千年来一直延续着一种特殊的发式。
这里的彝族男子以不留胡须为美,头顶留发一绺,常年不剪,缠绕起来,叫做“天菩萨”。
彝族人将“天菩萨”视为吉祥物,认为人(特别是幼儿、婴儿)的灵魂受鬼怪或无意中惊吓时,它能起到保身护魂的作用,而且能益寿延年。
所以当婴儿满月后,选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理发日"庆祝仪式,邀所有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并请来有名望的理发师为婴儿修理设计"天菩萨"发型(头顶前为蓄一绺长发,以后每次剪头发时都把它留下,久而久之“天菩萨”就长了),以示吉祥,随后才取名。
留有“天菩萨”的人,不能随意剃光,长得太长了也只能修短。
成年人以蓄长发为荣。
有的人因为家人经常生病或去世而不清净,所以小男孩或父亲都会一直留着“天菩萨”。
彝族一位名叫阿乌伟古的老人,从年轻时一直蓄“天菩萨”至75岁,头发长2.88米,重约1.5公斤,倍受当地人们的敬仰。
彝族人认为“天菩萨”是男子灵魂的藏身之地,是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
所以彝族男子很忌禁别人抚摸自己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畜,打酒谢罪赔礼道歉。
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
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魂归祖界。
“天菩萨”通常不梳洗,洗头时也只洗脑袋,在平时,“天菩萨”一般不散开,晚上睡觉时也是完成发髻睡,只有“毕摩”和“苏里”在举行规模较大的作法仪式时,如送魂等,才会将发髻散开。
“天菩萨”四周的短发长到一定长度时,就要剃掉,彝族男子基本上都会剃头。
一个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萨"发型要经历几次变化。
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头顶前蓄一撮长发,彝语称"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
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辫子,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
男人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
而今,一般人不分阶段,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
这种发式为什么在彝族人心目之中有如此高的地位而且能够流传两千年呢?
这时因为凉山彝族古人将头发看作是生命的象征,历史上剪发为祈雨,剃发以代首,剪发以示离开人世等等。
而彝族人保留传统的”天菩萨“也是同于同一概念。
只是彝族人至今还保留着完成的原始宗教信仰,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古老习俗等等。
而汉族人的传统发型,随着满清入关和等,因时代的递进而变化。
谁知道花腰彝族的丧葬风俗?
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芒锣报丧,寨里的人闻讯后即刻带着米、钱物等前来看望,表示吊唁。
人死后,亲属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风水的“贝玛”或师傅处择下葬的吉日吉时,同时派出寨中的青年小伙去通知各地的亲戚,请纸工师傅到家中制作灵幡,请鼓吹队等。
一般来说,所择的下葬之日和停灵之日有一段间隔,三五天、十来天不等。
这一段时间,寨子中的人都会到死者家中守灵和“哭灵”。
“哭灵”是花腰彝人丧葬的一大特点,一般由已婚的妇女所为。
“哭灵”并不是号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调,其内容也极为丰富,有追思亡灵的,有控诉子孙不孝的,有叮嘱亡灵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请“贝玛”念《指路经》。
《指路经》亦称《指路送魂经》。
花腰彝人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守护家坛里的神主,随时接受子孙的祭祀;一魂守护坟墓,庇荫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业,劳动生息。
但三魂都要按照“贝玛”的指点,先回到老祖宗的发祥之地,然后再分开。
故按彝族风俗,人死后必须请“贝玛”作祭指路送魂。
送魂回归故士的路线,即为古时先民迁徙之路线,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居住的地方支。
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灵柩前跳一种舞蹈,称为“踩荆棘路”,意思是为死者的亡灵踩开一条平坦的大路。
出殡之时,孝子孝孙分跪道路两侧,由寨子中已婚壮年男子抬着的灵柩从中间通过,鼓吹队紧随其后。
待灵柩通过后,孝子孝孙大哭起立尾随,一直送到山坡脚下。
然后,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在寨子头的道路旁进行焚化。
之后人们争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门口跨过火盆方可进家。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
其墙壁和屋顶用土夯筑而成,冬暖夏凉,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