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端午节风俗香包,端午节佩花包的习俗简介
日期 2024-02-16 参考 网络转载青海端午节风俗香包目录
青海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端午节佩花包的习俗简介
端午节做香袋的习俗介以绍10~20字
青海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人们在自家的房顶和门楣上插上柳枝和艾叶,妇女们还要蒸包子,提前为孩子做好香包。
端午节第二天,从自家院子里摘来正在盛开的丁香、芍药、牡丹等鲜花以及艾叶插在屋内,以此达到人们消除毒气、驱恶辟邪、预防疾病的朴实愿望。
据记者了解,由于青海多民族友好相处,再加上历史多次移民的原因,青海各地的端午节风俗在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又有着十里不同乡的特点,比如,青海并不产雄黄酒,但是在端午节这天,有些地区依然有用青稞酒代替雄黄酒涂抹孩子的额头、口鼻等习惯,“这是青海人从南方移民后保留下来的一种习俗。
”很多民俗专家认为,由于河湟地区的青海人在历史上来自内地不同的地区,加上糅合了本地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所以青海人的端午节更具有独特浓郁的节日气氛,尤其是人们在端午节当天,拌凉面、做凉粉,带着吃食走到大自然中,尽情地唱花儿、喝青稞酒,有些地区举行转山、祭祀活动以及清洗家里的水缸等风俗,很值得文化专家研究考证。
另外,这几年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过端午节的时候特别注重一些传统节日形式,于是采集香料、艾叶以及制售香包便成了一些地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记者了解到,有着刺绣之乡美称的互助县,很多农村妇女看中了城里人非常喜欢传统工艺香包的商机,在农闲时节制作传统的香包,在端午节前后拿到西宁出售,也有个数千元的收入。
青海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佩带的香包青海人在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叶的习俗青海人在端午节包的粽子 其实,青海人的端午节从头天就开始了,家家户户把水缸淘洗干净,水缸里放上新鲜的苍术、贯众等中药,男人们就出门一趟趟地挑水。
据说,端午节的头天晚上癞蛤蟆要在水里洗澡,端午这天的水就不能吃,所以必须在头天把水缸挑满。
端午节的早上,所有人家的房顶和门楣上都插满了柳枝和艾叶,好像这些树枝和香艾仿佛一夜之间都从人家的墙头上生根发芽了。
妇女们把大红的面柜擦抹得干干净净,摆两个大海碗,从院中折来几枝芍药,几枝牡丹,注入清水养起来,并在碗中滴几滴酒,口中念道:“火烧的芍药;酒醉的牡丹”。
顿时,牡丹姹紫嫣红、大放异彩,把大红柜及这个安放着大红柜的屋子都衬托得绚丽多彩、雍容富贵。
青海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佩带的香包
青海人在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叶的习俗 然后,男人们拿着媳妇递过来的一碗面,或两个鸡蛋,一把韭菜,怀里揣上一瓶酒,呼朋唤友找个小树林去野餐。
支起“三石一顶”的锅,烧一顿香喷喷的尕面片,再从怀里掏出酒,吆五喝六地划拳行令,直喝得酩酊大醉,尽兴而归。
妇女们一般不参加野炊,她们有一项更重要的活动呢。
她们在家里拌凉面、搽凉粉、蒸枣糕、蒸包子,在厨房里忙得热气腾腾。
包子上屉后,母亲忙里偷闲,一边给孩子换上新衣(当然,这是有条件的人家),一边给孩子胸前链上各式香包,给肩膀上缝一只布老虎,给鞋子上缝一只小蛇或小青蛙。
最后,用指头蘸几滴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额头、眼睛、鼻子、耳朵上——这样做,据说是为了防虫子。
涂了雄黄酒,虫子再也咬不着孩子了。
可能它没爬到就被酒熏得爬不动了吧?
端午节佩花包的习俗简介
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做香袋的习俗介以绍10~20字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