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文化风俗,湖北的民俗习惯
日期2024-02-10 11时 参考 知识库湖北的文化风俗目录
湖北的风俗
湖北的民俗习惯
湖北的元宵习俗
湖北的风俗
大人插田,孩子等过年!故乡是湖北,正月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俗话说:二十三,送灯。24,去鱼刺;打太鼓。26、福猪肉;二十七、清除污垢。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户户都有,这是过年的时候。
送灯笼就是送辛苦的灶王爷,他老人家也要回到天庭和家人团聚,看来这过年连神仙都不能幸免。
挖鱼骨就是做鱼丸,作为千湖之省,家乡湖多鱼,人也喜欢鱼。平时在婚丧嫁娶的宴席上,鱼丸是不可缺少的特色菜。但是,现在什么都机械化了,能保留农家味道的已经很少见了。
大鼓的意思是,过了二十五岁,就会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过去乡下的艺人,会利用过年的气氛,挨家挨户地讨好处,现在钱多了,讨好处的人就少了。反而是自己享受的人,和很多人一起享受的人变多了。
二十六和二十八是献祭日,但忌说“宰”,说“福”,为求一个好彩头。
清理污垢就是大扫除。二十七日主要打扫厨房。厨房必须每天生火做饭。打扫得太早,火都烧花了,还没到春节就又脏了。
最后一句话是,到了二十九日,各家各户都准备好了所有的年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等待迎接新年。
到了除夕夜,这一天的热闹不用详细说明。有趣的是,有这样的风俗,出嫁的小姐即使回家吃饭团也不能看家。所以,我中午吃家里的饭团。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从除夕夜的下午开始主妇们做饭,男人们烧水。
我最不能认同这个风俗,过年的时候光吃剩饭也太煞风景了。
农历年的春节,称之为“出乡”。
男人们以前是带着礼物到家族中地位高的人家里去尊敬长辈,或者是和邻居们互相交流旧情,交换新的友情。现在到村干部或比较有气势的人家里去,用流行的语言,做宣传,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主妇们主要去寺庙抽签,祈求新的一年家里平安、财源广进,年轻人则成群结队唱歌跳舞,尽情释放活力和热情。
第一天的规则是不丢东西,即使是垃圾也不能丢在房间的角落。会把一年的运势都毁了。
初二是向使用“故”的人拜年。
有1年前去世的人的家庭,这一天要给亲戚朋友摆宴席,这叫“清香”。
初三是大拜年的日子,一般按亲疏远近安排拜年顺序,基本上是先到岳母家,再到岳母家,然后到小姨子堂兄。但是,一般应该在6天之前结束,去得太晚会让人觉得被贬低,常常会影响两家的关系。
如果亲戚中有人一直不来拜年,那就意味着和你断绝来往。
我还记得正月最热闹的时候是8号到15号。
每到八日,各村的舞龙队、舞狮队、莲船队、河蚌队等业余文艺团体都会化着浓妆登场。
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利用难得的闲暇时间在家乡的人们面前抛头露面。
在这里,农夫棒男们拿着龙灯,拥着狮子在村子里走来走去。就好像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样,所到之处,他到处乱跳,乱跳,乱滚,十八般武艺七十二变。
在那边,年长的媳妇们也不甘示弱。莲花船队忽左忽右地摇晃着,美丽的采菱妹的莲步轻摇着花枝乱颤着。河蚌队走来走去,泼辣的船家女前驱后驱;除此之外,还有踩高跷、踩高跷等,都是既有趣又不费事的民俗活动,实在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了,这种乐趣变得越来越寂寞了。
“过了正月半,每个人都开始找工作。”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
于是,大街小巷的田边地头又响起了“大人想插田,孩子想过年”!
湖北的民俗习惯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夏至的7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赶出家门,不得不在道路两旁并排的竹床上露宿。
竹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老人、孩子、年轻人、少妇、小姐都躺在竹床上彻夜长眠。
湖北的元宵习俗
一、湖北的元宵习俗
1、送花灯。
以前,元宵节前夕,新结婚的夫妇都会从老家收到灯笼。因为灯笼和丁的声音一样,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小姐一家进口灯笼,人丁兴旺。现在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都有这样的场景。
2、轻猜谜
猜灯谜也叫打灯谜,是南宋以后增加的元宵节活动。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挂在灯上,让人射中,始于南宋。
谜语能启发智慧,很有趣,在社会各阶层中都很受欢迎。
3、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物也由来已久。
宋朝时,元宵节吃的一种新奇食物在民间流行起来。
这种食品,最初叫“浮元子”,后来叫“元宵”,商人又叫“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
但汤可以煮、炸、蒸着吃,有圆满的意义。
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