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土家族的婚姻风俗文化,土家族的婚姻法

土家族的婚姻风俗文化,土家族的婚姻法

发布 2024-01-23 参考 会员推荐

土家族的婚姻风俗文化目录

土家族结婚有什么规矩?急!急!急!

土家族的婚姻法

湖北土家族婚俗有什么?

土家族的婚姻风俗文化

一、婚龄要求

土家族的婚龄要求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但并不严格。一般来说,男方不得低于16岁,女方不得低于14岁。在一些地区,如果男方年龄过大,人们会认为他娶不到妻子,而如果女方年龄过大,则会被认为嫁不出去。因此,土家族人一般在适婚年龄结婚,以避免被社会歧视。

二、婚姻过程

土家族的婚姻过程比较复杂,包括提亲、定亲、送嫁妆、结婚等环节。

1. 提亲:男方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女方家长如果同意,就会接受媒人的提亲。

2. 定亲:男方和女方家长确定婚事后,男方会送一定的彩礼到女方家,称为“过礼”或“送日子”。彩礼的数量因地区而异,一般包括猪肉、大米、酒等物品。

3. 送嫁妆:女方家在收到彩礼后,会为女儿准备嫁妆,包括衣物、鞋子、首饰等。在土家族地区,嫁妆的丰富程度是衡量新娘家庭财富的重要标准。

4. 结婚:婚礼前一天,男方会派人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会在家中哭嫁,表达对父母的眷恋和不舍。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进行拜堂仪式,这是土家族婚礼的重要环节。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会进入洞房,共同度过新婚之夜。

三、婚礼习俗

土家族的婚礼习俗丰富多彩,包括哭嫁、唱嫁、闹洞房等。其中,哭嫁是土家族特有的婚俗,新娘在出嫁前要痛哭一番,表达对父母的眷恋和不舍之情。此外,闹洞房也是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之一,亲朋好友会在新房中欢聚一堂,欢度新婚之夜。

四、婚后生活

土家族的婚后生活注重夫妻之间的感情和家庭的和睦。夫妻双方要互相尊重、关爱和支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在土家族家庭中,女性一般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男性则负责赚钱养家。同时,土家族人也注重家庭团结和亲情关系的维护。

五、婚姻解除

在土家族地区,婚姻解除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一般来说,如果夫妻双方感情不和或有其他矛盾,可以通过协商或调解来解决。如果无法解决矛盾,可以寻求法律途径来解除婚姻关系。在土家族地区,解除婚姻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规定。

土家族结婚有什么规矩?急!急!急!

“夺床”,按照土家族婚俗,新娘跪拜天地后,新郎新娘要尽快站起来,直入新房,抢先坐在床上,叫“夺床”。

夺床的规定,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

有心计的新娘常常坐在界线上。

这时新郎也不让步,用身子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以外。

双方互不相让,难解难分。

这时新郎猛地一下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羞得一笑,夺床也随之告终,据说,谁先坐床,将来由谁当家。

“哭嫁”是土家婚俗的又一特色。

因哭声文词巧妙,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所以人们又称为“哭嫁歌”。

其内容是哭爹娘,哭兄嫂姐妹,哭祖先等,以诉离别之情。

出嫁前一天晚间,姑娘和乡邻姐妹十人围着火炕同哭,称“陪十姐妹”。

土家族曾把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现在,除一些偏远山寨还保留“古之遗风”外,姑娘出嫁已无须袭旧时的“照例必哭”了。

就是哭,也只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惜别之情。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 。

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

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

结婚前一天新娘正式"开脸",请人扯去脸上汗毛,眉毛扯成新月形,发辫梳成“粑粑髻”。

下午男方派两三乘轿子(花轿抬新娘,篷轿抬送亲的)和抬嫁奁的队伍。

“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是迎亲队伍的领队,其标志是拿一把雨伞。

“二嘎”即管理各项礼物的督官,其标志是背一个花背篓。

当晚,女方向督官要哭嫁粑粑,厨师茶钱等礼品。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后,女方要举行拦门礼。

然后鸣炮奏乐,将轿子停在院子里,上席吃饭。

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红呢子长衣,哭拜辞别祖先后,把手中的两把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上了花娇,哭着“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听到她的哭声为止。

拜堂入房后,还要进行“夺床”,男青年闹新房。

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端着茶盘向前来道喜的亲友、长辈敬茶,长辈还要送茶钱,婚后三日还要“三朝回门”。

土家族的婚姻法

土家族婚姻制度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群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等原始婚姻形式,最后进入一夫一妻制。

土家人的现代婚俗,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结婚仪式中领略其特有的民族风情。

兄弟收继婚、姊妹填房制:过去在土家族习俗中,如果哥哥死亡,弟尚未婚配,就可与寡嫂成婚,这叫“弟坐兄床”;若弟弟早亡,哥哥也可以和弟媳成婚,俗称“兄坐弟床”。

只有当弟弟或哥哥不愿娶寡嫂或弟媳、夫家族中也无同辈男子愿意婚配时,女子方可外嫁。

而如果妻子死亡,妻妹尚未婚礼,姐夫也可续娶妻妹,俗称“填房”。

这种兄弟收继婚礼和姊妹填房制是对偶婚在土家人现代婚俗中的遗存。

鄂西的“女儿会”,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的“挑葱会”,土家婚礼中的找“摸米”以及摆手活动后钟情男女之间的幽会也都带有对偶婚色彩。

? “找模米”:土语,译成汉语是找新郎代理人。

花轿迎娶,新郎不能随轿前往,只能派代理人去表示迎接。

陪新娘伴嫁的姑娘们,在男家花轿到来后,为看“模米”模样,蜂拥到迎亲队伍中找寻,找寻到了,就往他脸上抹黑锅烟。

姑娘们找“模米”,其他小伙子们装扮成“模米”,相互戏嬉,借此相识,暗择意中人。

“还骨种”:1949年以前,舅权在土家地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表现在婚姻上,主要便是“还骨种”。

土家语地区有谚语:“姑家女,伸手娶,舅家要,隔河叫”,凡是姑家之女,择偶必须首先考虑舅家之子。

即使姑家之女已经到了婚龄,舅家之子尚小,也得等他长大成人。

姑家之女要外嫁,一定是舅家不要求还骨种时才有可能。

这时候,还得由男方提供丰厚的礼品给舅家,以代还骨种。

这种还骨种习俗与同时存在于土家地区的姨表亲等都是对偶婚婚俗的遗留。

? “以歌为媒”:在改土归流以前“以歌为媒”使土家青年对自己的婚姻有充分的自主权。

遇节日聚会或红白喜事,青年男女都穿戴得整整齐齐,打扮得漂漂亮亮,聚集一处,自由对歌、跳舞,借此选择意中人。

如果双方有意,便互相交往,最后请示父母,得到土老司许可,便可到土王庙祭拜成婚。

订婚、结婚都不索取任何钱财,娶亲不用轿,背负新人。

改土归流后民间土汉交流频繁,政府也加强“教化”,规定婚恋须得有媒证,嫁娶须得有花轿,婚礼仪式也繁杂了许多,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联姻方式代替了自由的婚姻择决。

? 现代婚俗:现代土家人的婚俗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已和当地汉民族的婚恋习俗相差无几。

与“以歌为媒”时代的婚俗相比,它少了许多自由婚恋的幸福,但在某些仪式中,依然不难看到土家男女对自由婚姻的留恋与向往。

? 哭嫁:土家女孩自小就跟人学唱哭嫁歌,以便自己出嫁时好表现才能,哭得好听又让人伤怀感动。

不会哭嫁的女子是会让人笑话的。

哭嫁自婚期前半月或一个月开始,最初是断断续续地哭,婚期越近,哭得越频繁。

婚礼前一天,新娘与娘家亲友离别在即,更是通宵达旦地哭唱,直到上了花轿,哭嫁才告结束。

哭嫁歌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先、骂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穿露水衣(露水衣、鞋、帕,是老的妇女去世的寿衣、寿鞋、寿帕,新娘穿上象征偕头到老,长寿百年),哭吃离娘饭、哭上轿等。

过去哭嫁歌多是诉说离愁和女子的不幸,控诉包办婚姻、宗族制度给女子带来的痛苦,也有对男女不平等的感慨。

哭嫁歌歌词通俗易懂,但却富有韵律,唱起来朗朗上口。

哭嫁歌有长短句,但多是五言、七言的。

整个音乐富有动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婚期迫近,新嫁娘则不分昼夜地哭。

在出嫁前一天,女方家要为即将出嫁的女儿举行成年礼——“戴花酒礼”(有的地方称陪十姊妹)。

表示女孩已经成年,要向姑娘时期告别,承担起生儿育女、成家立业的重任了。

戴花酒礼上,女方父母请九位未婚少女来陪伴新娘,并且要给新嫁娘开脸、上头、戴上红花、穿上成年妇女的衣服。

这个时期,新嫁娘要哭上头、哭戴花、哭穿露水衣。

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对戴花酒礼中的哭嫁有这样的描述:“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宁山地迈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

?

湖北土家族婚俗有什么?

在神农架各民族中,土家族的婚俗别具一格,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识产生爱情后,便以“歌为媒、鞋定情”的方式来订终身。

  在热恋的过程中,土家儿女不像其他民族青年男女把爱情藏在心底,羞于启齿,而是把自己内心的感情通过情歌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

“郎有心来姐有意,哪怕你锁在箱子里。

只要情姐待我好,我连箱子背起跑。

”而双方的父母对儿女私情也是比较开通的,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养女只当端碗油,爹妈操心不到头,何必填沟来堵水,天上下雨地下流。

”  青年男女选择对象时,不仅仅只是注重貌,更重要的是注重人品。

“砍柴要砍枝子开,恋姐要恋人品乖,人品乖来计策好,抓得拢来耍得开,隔山叫出点子来。

”  当男女双方正式确定关系后,就开始准备婚事。

婚娶一般有下列几个过程:  求婚: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媒人自备伞一把,表示团圆,并从男方家带一些礼品,到女家,若女方家收下,就表示同意这门婚事,否则就表示拒绝。

  认亲:女方同意男方的求婚后,男方就备丰厚了礼品到女方取“八字”。

女方将生庚时辰告诉男方,表示这门婚事已经确定。

  辞年、拜年:订婚的当年不能成亲,须隔年后才能结婚,这表示婚姻之长,能白头偕老,因此,到了年前、前后,男方要送礼物到女方家去辞、拜年。

女方做1--2双布鞋或鞋垫和其它礼物一起作回礼。

  择期:婚前由男方选择结婚的日子,一般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吉日,并再送些礼物到女方家将佳期告诉对方。

  哭嫁:新娘出嫁时要哭嫁。

一般情况下,土家姑娘在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学哭嫁。

在出嫁半月之前,由“伴嫁”相陪哭嫁。

娶亲的前一天,女家请邻居少女 9人,加上新娘共10人,待新娘拜罢祖先后,在堂屋围席而坐,置酒席相陪而哭,称之为“陪十姊妹”。

席间互歌,倾述别离之情、父母养育之恩等。

“三根青线般般长,舍不得姊妹舍不得娘,舍不得娘来同路走,舍不得姊妹同伴玩,要得相会难上难”。

  迎亲: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组织迎亲队伍去接新娘,迎亲队伍未到新娘家之前,新娘家紧紧把门关上,门外伫立着新娘的亲戚朋友,并事先安排好能说会道的“拦门倌”。

男方迎亲队伍一到新娘门前,就点燃鞭炮,吹吹打打,喜庆一番,待行过“拦门礼”之后,行礼先生就得与拦门倌你来我往来地说起“四言八名”,以示吉利。

礼毕,女方才敞开门让路。

新娘举行离别祖宗、父母、亲属仪式后,要由娘家的哥嫂或弟妹慢步背出闺房,没有哥嫂弟妹的要由叔叔姑姑背。

新娘穿过堂屋中间,在事先安排的升、斗或豆腐箱上留下一双清晰端正的脚印,然后在大门外给新娘换上一双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落地,开步启程。

  启程:新娘启程时,由迎亲的圆亲娘娘(由女方家族中选出来的儿女双全、夫妇健在的聪明贤惠的女人)带领,此时笛声四起,唢呐齐鸣。

娘家的执事督倌就会把早已准备好的火把点燃,向新娘四周抛去,洒下满天的火花,意味着新娘的未来光明灿烂,烟火不断。

然后又由路督倌将两把用红纸包着的筷子向新娘左右掷去,可是谁也不去捡它,这意味着新娘到婆家后,将永远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路督倌边掷边唱:“脚踏金斗四角方,手拿金筷十六双,前头八双跟我去,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柴和米。

”  新娘上路,打露水伞,穿露水衣。

露水伞是制作精致的油花纸伞,不论天晴下雨都要打着,不只是遮阳光雨露,主要是为了遮羞。

露水衣是丝绸的八幅罗裙,右开胸,大袖大摆,大裤脚,上下都镶花边。

新娘沿途被一群送亲的姑娘簇拥着,上下遮掩,人们就花团锦簇,眼花缭乱,要想看到新娘的芳容,是相当困难的。

新娘的亲朋好友当行至新郎家一段路程后,新郎家在途中设“茅宴席”宴请他们,送亲蹲在路边用茶后,就各自散去,新郎新娘再继续前行。

  宴亲:新娘到男家时,不直接进门,由方士念颂祝文:“祝回女家宅神。

”念毕新娘才进门。

相传回神是表示新娘在女方诸神的护送下,已平安到达,若让女方之神继续留在男家,恐安顿不周而闹出乱子,所以将护女之神早点打发回去,由于土家人尊白虎为家神,所以又称“避白虎”。

  婚礼仪式之后,男方则大开酒筵,通宵达旦,男方还要向亲友送与新娘姓名、号名的木匾“拜号”然后“升匾”,并设筵堂中,择男九人和新郎为“十兄弟”,或曰“伴郎”。

据《长乐县志卷十二·风俗》载:男子命字,俗称职号,多用木漆木匾金字迎亲,前日戚友鼓乐送至,冠父率新郎拜领,谓之拜号匾。

长匾后,设筵堂中,择童子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亦曰伴郎,且呼新婚者为新科状元。

如行酒令”:  一对凤凰飞出村 一对喜鹊随后跟 凤凰喊叫花结果 花果团圆万万年  夺床:新郎跨进婆家大门时,要用脚把婆家大门槛猛蹬一下,以示自己来到婆家。

在新郎新郎拜天地后,要尽快站起来,直奔新房,看谁先坐在床上,称“夺床”。

谁先夺床,表示谁将会是今后生活中家庭的主人,即谁在家里的权力大。

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床以正中为界,不能超越。

但有心计的姑娘常常坐在界线上,这时新郎也不让步,尽量把新娘挤到界外去。

双方互不相让,难分难解。

这时若新郎猛一下揭开新娘盖头,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夺床随之告终。

  省亲:婚后3天,新娘即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谓之“回门”,不论路途远近,都要当天赶回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