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带绳风俗,五彩绳从端午节戴,要戴多久的?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啊?
日期:2024-01-23 10:47:34 参考 未知粽子带绳风俗目录
在端午节这天为什么要绑这种“五彩绳”?
五彩绳从端午节戴,要戴多久的?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啊?
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绳
粽子带绳风俗
粽子,这一驰名中外的美食,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而在粽子背后,带绳风俗这一独特的传统,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历史起源、绳子的材质、绑法与形状、传承与发展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对粽子带绳风俗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历史起源
关于粽子带绳风俗的起源,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为了便于包裹和煮熟。在古代,人们使用树叶包裹糯米,再用彩色的绳子将其捆绑起来,放入锅中煮熟。这样不仅可以固定粽子的形状,还能防止糯米散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风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绳子的材质
粽子所用的绳子,一般由彩色的棉线或丝线制成。这些绳子不仅美观,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耐久性,能够承受煮粽子的高温。此外,在某些地区,人们还会使用具有特殊寓意的绳子,如五色线,以代表吉祥和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
三、绑法与形状
在绑粽子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形状和用途选择不同的绑法。常见的粽子形状有三角形、椭圆形和菱形等。而绑粽子的方法也因地域和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南方地区,人们通常将粽子包裹成三角形或四角形,并用彩绳紧紧捆绑;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将粽子包裹成长方形或圆柱形,并用细麻绳或棉线进行固定。
四、传承与发展
五、文化意义
粽子带绳风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首先,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古代,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创新,发明了用树叶和绳子包裹糯米的独特方法,使得这一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其次,粽子带绳风俗还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厚情感。在这一节日里,家人们会共同制作粽子,分享美食和欢笑。
在端午节这天为什么要绑这种“五彩绳”?
花绳既是五彩丝,又俗称五色丝。
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
在《续汉书》、《后汉书》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抵防恶气。
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
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
以动物为标志,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
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因为至今没有关于这几种色彩为什么会消灾去病的具体说明。
可见这是俗信中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和节日用的艾叶、菖蒲、雄黄等医药功用显然不同,纯属俗信求吉的需要。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节日的五色丝又充分表现了祝贺的含义。
儿童用五色丝系脖颈、缠手足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
辽代北方民族妇女于端午日系五色丝于手臂上,俗称合欢结,辽代妇女把五彩丝扎成人形簪在发髻上,也叫长命缕。
辽、金皇帝系五色丝,并遍赐群臣僚属五色丝,又称赐长寿缕。
江南用纸帛折菱角方后再缠以五彩丝,于节日相互馈赠,妇女将这种叫做“襞方”的节日饰物缀在胸前,以示妇女在女性劳作方面的功绩。
这些习俗已经与避兵鬼、除病瘟关联不多,更多的是从正面祝福祝寿。
这正是端午节在驱邪避瘟的同时所具有的祝贺祈寿的积极主题。
五彩绳从端午节戴,要戴多久的?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啊?
先回答问题:
五彩绳要在端午节清晨,在太阳没出来前就给孩子们手腕脚腕脖子上戴好;
然后在端午后第一次下雨才能扔掉。
大致上来说普遍的规矩是这样的,但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这个另说。
很多人都不知道五彩绳的讲究,只在端午节戴一天,然后随随便便丢掉,这样是不符合传统滴。
姐跟大家说说五彩绳在佩戴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颜色:
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
二、佩戴时间:
佩戴五彩绳,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戴上,所以,在端午节的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三、佩戴位置:
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
四、佩戴禁忌:
佩戴上五彩绳的时候,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也不能随意扯断或者丢弃,只能在节后第一次下雨时,抛到河里。
五、佩戴意义: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六、多种解释:
另外一种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声雷响后,把五彩绳剪断,扔在雨中,让它随着雨水冲走。
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绳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
节日戴以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