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阿昌族的风俗和人数,阿昌族是不是彝族,为什么火把节也是阿昌族的节

阿昌族的风俗和人数,阿昌族是不是彝族,为什么火把节也是阿昌族的节日

来源 网络转载 2024-01-19 17:54

阿昌族的风俗和人数目录

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是不是彝族,为什么火把节也是阿昌族的节日

阿昌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为39555人。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阿昌族总人口为43775人,其中男性21840人,女性21935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阿昌族官网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传统节日: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是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贵州省,根据人口调查,阿昌族人口总数为三万九千余人。

那么,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

那么,阿昌族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文化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

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如长篇叙事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长篇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风俗故事《谷稷》、《亲堂姊妹》、《胯骨》;动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换工》、《老熊撕脸皮》等。

这些诗歌、传说都十分朴实,生动感人。

“对歌”是青年男女在业余时间十分喜爱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兴作词,山、水、云、树等都可入歌;一种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静时,男女青年在林间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个通宵;还有一种“相勒摩”,也是一种对唱的情歌,曲调幽雅亲切,歌词含义深刻,比喻生动。

舞蹈以象脚鼓舞和猴舞最流行。

民间体育也丰富多彩,如荡秋千、赛马、射击、舞阿昌刀和武术等。

工艺美术有刺绣、髹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制作精细。

尤其是雕刻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等上面,都可看见雕刻着的各种动、植物。

此外,建筑、绘画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被阿昌族称为“我们民族历史的歌”的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共有2000多行,内容宏大,情节奇异而又曲折生动。

史诗不仅以阿昌人的历史经验、生活体验和文化思索解答了宇宙起源、人类诞生、民族由来、习俗形成与文化缘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对于为什么男人无乳,女人无须?为什么牛犁田?马驮货?大地为什么凸凹?日月为什么旋转等等人类生存状况问题,也作了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回答。

在阿昌族社会,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古往今来一直作为一部完整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史而被解读与传承着。

爱情乐器

阿昌族的乐器主要有竹琴、洞箫、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铓锣等。

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个音,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一般晚上用。

三月箫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个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

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仅是阿昌族人民心爱的传统乐器,还是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媒介。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期间,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

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

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

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

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吹起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

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慌意乱,赶紧回房梳妆打扮。

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

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

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户撒刀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

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

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阿昌刀的长短、形状多种多样,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

还有专为兄弟民族打制的刀,如藏刀、景颇刀等。

由于工艺精湛,阿昌刀不仅本民族人视若珍宝,而且还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

如今,阿昌刀还走出了云南,远销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等地,甚至为外国友人收藏。

户撒刀之所以经久耐用,一是选料讲究,二是淬火技术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观,所以他们打的刀拿来随便磨一下即锋利无比。

一些老艺人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乃至可以任意弯曲。

比如一把长刀,不使用时,可像腰带一样围系在腰间,需要时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艺堪称一绝。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代屯驻户腊撒的军队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制作兵器的,他们具有较高的锻造技术。

后来,这些匠人与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合于阿昌族中。

阿昌人继承和发展了明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生产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刀具,而且工艺越来越精湛。

村寨之间分工较细,各寨有自己的名牌产品。

整个户撒地区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

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您可能也喜欢:回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关于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阿昌族是不是彝族,为什么火把节也是阿昌族的节日

阿昌族不是彝族。

火把节是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阿昌族也是其中之一,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兴旺,阿昌族火把节是在每年的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庆祝,节日期间要杀猪宰牛来祭祀,跟其他的阿昌族传统节日一样,阿昌族火把节也是很隆重的。

  阿昌族火把节

  阿昌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主要是居住在云南省境内,是云南境内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主要是依靠农业,她的手工业也是很发达的,尤其是擅长打制长刀。

阿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歌谣、古时、传说等都非常丰富,也有众多传统节日。

阿昌族火把节也是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在六月二十四日,阿昌族的家家户户都要做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享,晚上点燃火把在村寨中游动。

  提到火把节,就不得不说火了,火把节就是一种古老的火崇拜,是人们对于炎帝和火的记忆,在中国的历法中有一种叫做火历的记录方法,现在中国的北方还有一些地区采用这种历法,这是一种十月历的记录。

实际上我们发现,火把节的庆祝都有一个这样的特点,就是会杀猪宰羊、斗牛,每到会把人人们都会回忆刀耕火种时期的农耕状况,都是对于五谷丰登的一种美好的祝愿。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阿昌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阿昌族的歌摇、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

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如长篇叙事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长篇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风俗故事《谷稷》、《亲堂姊妹》、《胯骨》;动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换工》、《老熊撕脸皮》等。

这些诗歌、传说都十分朴实,生动感人。

"对歌"是青年男女在业余时间十分喜爱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兴作词,山、水、云、树等都可入歌;一种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静时,男女青年在林间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个通宵;还有一种"相勒摩",也是一种对唱的情歌,曲调幽雅亲切,歌词含义深刻,比喻生动。

乐器有竹琴、洞箫、葫芦笙、三弦、象脚鼓、铜罗等。

舞蹈以象脚鼓舞和猴舞最流行。

民间体育也丰富多彩,如荡秋千、赛马、射击、舞阿昌刀和武术等。

工艺美术有刺绣、髹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制作精细。

尤其是雕刻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等上面,都可看见雕刻着的各种动、植物。

此外,建筑、绘画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风俗习惯

  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妇女服饰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节日盛会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已婚妇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衣,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

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

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

住房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粮食等生活资料,楼下是猪圈、牛栏。

村寨内房屋较整齐。

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来方便。

男子出门随身携带褙袋和长刀。

男女都习惯肩挑货物,长途运输多用骡马。

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

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

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

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须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有定期的"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

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春耕和秋收前要祭三次"土主"(地鬼),全寨人都要去田间洒鸡血、插鸡毛,以祈求鬼灵保护庄稼。

此外,因受汉族影响,也崇拜祖先。

  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

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等节日活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