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蒙古人风俗习惯,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蒙古人风俗习惯,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来源 开源网站 日期:2024-01-19 19:22

蒙古人风俗习惯目录

蒙古国的风俗是什么?

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骑马和乘车是蒙古人的主要出行方式,男女老幼都善于骑马。

2. 饮食上,牧民以牛、羊及奶食为主,辅以粮食和蔬菜;农民则以粮食为主,奶食、肉食和蔬菜为辅。蒙古人普遍嗜饮砖茶。

3. 牧区女子习惯用红绿等色长绸缠头,男子冬季戴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

4. 蒙古族的丧葬方式一般包括土葬和火葬。

5. 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蒙古人遵循一系列的习俗和禁忌。例如,骑马或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在别人家里作客时,不要自己动手,须等主人盛给;吃肉时给人递刀,刀尖应向自己,刀把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出蒙古包后,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主人端出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不食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来客不让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丧事忌红色和白色,而喜事忌黑色和黄色;不要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裤子等;参观寺院经堂、佛殿时,禁止吸烟、吐痰,不得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不得高声喧哗。

6. 在社交场合中,主人会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人会围着客人坐下,热情交谈。

7. 待客时,主人会在喝奶茶之后,摆出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请客人痛饮饱餐。

8. 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礼节。

9. 在蒙古包内作客时,主人会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的西北角是供佛的地方,因此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此外,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

10. 如果有病人,蒙古族人会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可阅读关于蒙古族文化的书籍或请教蒙古族人士。

蒙古国的风俗是什么?

服饰

  蒙古袍是蒙古民族传统服饰,男女均穿。

有皮袍、棉袍、布(绸、缎)袍。

女式袍子因地域和部族的不同而异,一般均以缎料为主,袍子上扎的腰带以整幅绸子为之;男子腰带喜用金黄色和橙黄色,女子爱扎紫和绿等颜色的带子。

男子袍多用棉布料,也有用缎料。

男子戴的帽子分冬夏两种,冬季戴皮帽、风雪帽,夏帽为尖顶圆帽和毡帽,妇女戴凉圈帽。

帽子一般以兽皮作里,绸、缎、布料做外套。

蒙古靴子为高统靴,有革制、毡制和布制的,上有传统花纹。

  男子通常腰佩蒙古刀、火镰和鼻烟壶,妇女则喜用头饰。

  在现代,蒙古牧区人仍多着蒙古袍,而城市居民则多穿现代服装,在庆典和重要节日时才着蒙古袍。

  蒙古包

  蒙古牧民至今仍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无定居房屋,靠蒙古包栖身。

  蒙古包主要有三大构件:可折叠的网状围壁条木、搭起伞状圆顶的椽木、覆盖圆壁和顶棚的白色厚毡。

蒙古包顶有圆形天窗,可以用来通风、采光、排烟。

毡包有大有小,其共同点是适合草原上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

  进入蒙古包后,主人会请客人坐至蒙古包中最尊贵的位置(后半部的座位),男宾应从左手方绕过摆放在蒙古包正中央炉子走向座位。

主人用茶、点心、奶制品等款待客人。

当主人敬酒时,如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尊敬和诚意。

  哈达

  蒙古哈达为丝制,长度不一,有蓝、白、黄、绿、红等五种颜色,其中以蓝色为尊。

敬献哈达时,哈达的叠口应对着接受者。

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应双手献上哈达,同时致祝词,接受者双手接过哈达,并自行将其搭在颈上;长辈向晚辈赠送哈达时,可直接将哈达搭在晚辈颈上。

  有时向贵宾敬酒时,将酒碗置于哈达上,用右手献给客人,客人只取杯饮酒而不必接哈达。

  敖包

  蒙语“敖包”意即石堆,通常在行人经过较多的大路旁,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祈祷、祭祀的场所,祭敖包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

人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病时旧物,表明是神压服了病魔。

有的敖包兼有路标或界标的作用。

路过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

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

专门的大型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

  我国的蒙族同胞也有相同的祭敖包习惯。

  生活方面

  蒙古人喜欢马,故不喜欢吃马肉;送礼物时忌送帽子,因为帽子的口朝下,送人会损坏别人运气;穿蒙古袍时,忌捋袖子,因为这样会使人理解为要打架;在进入蒙古包时不能踩门槛;在接递物品时,以双手接递为敬,也可用右手,但不能只用左手接递。

  此外,关于自然现象、人的行为道德等方面也有许多禁忌。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禁忌已渐渐消失。

  禁忌

  自然方便:蒙古人忌往火里扔脏东西,不能从火上跨越,不能在火旁放刀斧等锐器;由于自古以来随水草而居,蒙古人特别崇敬水,认为在河里不能洗澡、洗脏东西,更不能倒垃圾、大小便。

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

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 表示祝福。

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

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

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

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蒙古族春节习俗——“查干萨日”祝福 编辑本段回目录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春节美食——烤全羊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

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

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

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

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

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

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

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

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

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

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

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

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

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

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

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

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