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春节风俗故事,福建过年的风俗
参考 开源网站 2024-01-19 19:43福建春节风俗故事目录
福建春节习俗有哪些?
福建过年的风俗
福建南平春节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福建春节风俗故事
福建春节习俗之福州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隔开,初六挹路戏,初七是人康日,有拜拜才使;初八立春,初九契生日;十三天公生,十四上灯日,十五元宵暝;十六是尾声。
这是福州地区流传的一首民谣。从这首民谣中,我们可以知道福州地区过年的大概情况和一些习俗。
大年三十夜,福州有守岁的习俗。俗谚说:“送旧迎新夜未央。”在辞旧迎新之际,是晚得通宵不眠,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守岁、点岁灯、烧太平面、放大炮等,然后阖家团聚,围炉吃年夜饭,这叫“团年饭”。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当钟敲过十二点后,便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放爆竹。瞬间,爆竹声震耳欲聋,夜空五彩烟花点缀,真是“爆竹声声除旧岁”啊!中国民间过年的活动往往从大年三十晚上便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五。
正月初一,福州称为“初一早”。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以干饭、粉面、“福橘”等做供品祭拜祖先。同时,用红纸写“神前讳名”焚化。家中男丁在家长的带领下上香、焚化纸钱祭拜天地神等诸神。正月初一,亲邻间不再互相拜年。早餐主食是干饭、粉面等。当地俗语说:“初一早当作暝早。”所以家家都吃干饭、粉面之类的早餐。这一天不能讨债,也不能劳作,俗谚说:“初一劳穷百年夭。”又说:“初一勿动扫帚,否则会把财气扫出家门。”可见福州地区的民俗充满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回娘家先拜祖先、后拜公婆。“初三困到饱”,初三以后才逐渐恢复节日的气氛。
正月初四称为“神落地”,即天神、地神、财神和祖先神全部到位。商家开业祭拜后,习惯大吃“破桌饭”,以示“开市大吉”。初四是扫帚日,可以动扫帚清除晦气,但扫地时要从门口往里扫,意为聚财入室而不外流。有的人家还会在初四做大烩菜表示“大家齐心合力、全家团结”。
初五俗称“隔开”,又称“拗九节”。“隔开”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过去过年将年节分做“过年”和“小年”,正月初一为“过年”,而二十四以后是大年三十晚为“小年”,相对而言初五便是隔开;二是取新年新气象一切从头开始之意。福州风俗,每人都要吃一碗拗九粥以示送穷迎富。正月初六为祭石公日(小祀)。可见初五到初六期间不再拜年活动。这段时间被认为是未来一年忙碌的开始,福州有“打短工的从初三就上门”的俗语。所以这几天商贩也开始收账讨债。民谚说:“初四神落地,初五隔开。”正月初七称为“人康日”,人们祈求新年健康如意。在福州地区有吃七样菜之食俗。人们常说:“七样菜能食百样病。”因此在这天吃七样菜,可以保佑全年安康。所谓七样菜大致包括:芥菜(谐音“早春”)、芹菜(谐音“勤快”)、葱(谐音“聪明”)、蒜(谐音“精算”)、花菜(亦称白花)、韭菜(谐音“久久”)、虾(谐音“合算”)。有的地方还吃春饼、春卷等食物。
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上灯日”。这段时间商贩们又迎来讨债高峰期。“初九契生日”(这里的契是指买卖的契据),商家要焚香燃烛庆贺并向天许愿。“十三天公生”,是祭祀天公的日子。“十四上灯日”,部分地区有上灯习俗。“十五元宵暝”,这天家家户户都悬灯结彩赏月。所谓“上灯”,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点灯敬神,竞猜花灯谜。因福州方言中“灯”与“丁”发音相同,“上灯”即为“上丁”,意为新婚生丁好的,以下内容为上述文档的后续部分:
正月初十六被视为过年的尾声,有的地方在这一天有吃“尾牙”的习俗。所谓“尾牙”就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牙祭,又称“二月二”。“尾牙”是闽南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商家尤为重视。是日,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焚烧经衣,以祭地主。现在很多商家也将“尾牙”当做感谢员工一年辛勤付出的机会,会在这天宴请员工,进行年度奖励。
在福建莆田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正月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认为会扫走财运。也不能挑水,因为水象征财源,初一是财神的生日,怕挑水时财神被吓跑。此外,也不能打破碗碟等物品,因为这被视为不祥之兆。如果打破了东西,就要立即说一句“碎碎平安”,以此来避邪免灾。
莆田地区过年还有很多吉利话。比如煮饭时不能说“煮饭”,要说“炊饭”;不能用“买”,得说“讨”;不能用“无”,得说“没”;不能说“坏”,得说“破”。因为当地人认为这些字眼不吉利,会带来厄运。
此外,莆田人在大年初一有不吃荤的习俗。当地人相信吃了荤腥之后,嘴就会变得很臭,会跟人说话时不吉利。在正月初一的早餐上,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素菜、干饭、豆腐等食品,而不会出现鱼肉等荤菜。这是为了讨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
以上是福建地区的一些春节风俗故事,通过这些传统习俗,我们可以了解福建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已经逐渐淡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我们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福建春节习俗有哪些?
特介绍如下: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
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
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
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
是日不砍柴、不掘土。
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福建过年的风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福建南平春节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噼噼叭叭”随着清脆的鞭炮声响起,我们迎来了一年当中的最后一天——春节。
春节,讲究的是一个团团圆圆,所以我们都聚在奶奶家。
每一个人来的时候都要拎一些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奶糖饮料,看得我口水都流下三千尺了。
下午,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什么活都轮不到我身上,就算轮到我,也只是沏沏茶,倒倒水罢了。
大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着,切菜声、炒菜声、热热闹闹的说笑声、给新年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吃完了大人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就要等待夜幕的降临。
在等待的过程中,大家也开始“动”了。
哥哥姐姐们在打扑克,叔叔阿姨们在打麻将,而我嘛,就在一旁跟”钢镚“笑嘻嘻的玩着,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
转眼间,第二天到来了。
大家就开始包饺子了。
包饺子的时候,要把提前准备好的硬币和糖块包到饺子里。
寓意发财和甜蜜。
我不会包饺子,所以很识相的不去捣乱。
不一会儿,饺子就煮好了,我是幸运的那一个,因为我吃到了一个硬币和一个糖。
这顿饭在欢乐的气氛中过去了。
吃完饭了,这一天应该过去了,但是,你又没有觉得缺少了什么?没错,就是一个对我来说,每年都不可缺少的流程——压岁钱。
我兴高采烈的跑到奶奶面前,说:“奶奶,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拿了奶奶的红包,又跑去下一个人那里。
这一圈下来,我的钱包鼓鼓的。
拍着隆起钱包我笑嘻嘻的说:”哈哈,我是有钱人了。
“就这样,我被姐姐严重的鄙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