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河北祭灶风俗,为什么小年要祭灶王爷?

河北祭灶风俗,为什么小年要祭灶王爷?

发布:2024-01-19 23:27 参考 知识库

河北祭灶风俗目录

祭灶节的风俗有哪些?

为什么小年要祭灶王爷?

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河北地区的祭灶风俗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日黄昏入夜时举行,也称为“送灶”。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准备各种祭品,包括蒸年糕、糖瓜、水果等,以祭祀灶神。主妇们会在灶台边燃香念咒,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的地方还会在糖瓜上涂一层胶,以便让灶神的嘴巴粘住,从而不说坏话。祭礼结束后,灶神像会被投入火中烧掉,意味着灶神已经升天。

在河北,民间有“送行饺子迎风面”之说。因为灶神要在腊月二十四回到天庭汇报工作,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在二十三日这一天包饺子,以此给灶神送行。而二十三日的晚饭一般都会选择吃面食,表示送行。同时,家家户户都会在祭灶时请回一帧新的灶王像,旧像会被换下来,这也表示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另外,有些地区还会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在这种情况下,祭灶的任务会由家长带领男性子孙来完成。在祭灶后,全家人会一起享用糖瓜和祭品,以示庆祝。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河北祭灶风俗的信息,建议查阅民俗类书籍或咨询当地民间艺人。

祭灶节的风俗有哪些?

祭灶节风俗有:祭灶王、扫尘土、剪窗花、贴春联、当洗浴、宜婚嫁等。

小年,别称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因地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小年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吃灶糖等。

它也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祭灶节风俗主要有如下:

1、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2、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4、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5、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6、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为什么小年要祭灶王爷?

相传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

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自己家的好话,有的用胶牙糖敬他,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所以,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习惯将腊月二十三视为小年。

小年又叫祭灶节,是一项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在河北石家庄一带,腊月二十三黄昏,家家户户都会在灶王爷神像前烧三炷香,供上水果、糖瓜和喂马的清水草料。

烧完香,还会揭下一年来烟熏火燎的灶王爷画像焚化,祭灶人边烧神码便念叨,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王爷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司饮食之神,是家家必供的一家之主。

对灶神的祭祀源于对火的自然崇拜,后来发展成祭祀先炊之神,汉代以后受神仙思想及道教影响,灶神成为专司监察善恶、掌管家庭成员命运之神

传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为了防止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说自己家的坏话,每到过小年这一天,就想各种办法来讨好灶神。

有的用胶牙糖敬他,认为这样可以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一般人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

要把旧像揭下用谷草为灶神扎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用一块黏稠的糖瓜粘在他嘴上,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

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民间供奉的灶君神码各不相同。

一种为灶神夫妇形象,神案前有宝马驮着钱财珠宝,两旁有门神侍立,画面两侧又竖排绘有八仙形象。

灶王府上方置当年节气表,装饰二龙升腾及快马报事的使者奔向南天门的图像。

另一种双座灶君神码中仅刻灶君夫妇而无属吏仙童,但神座下端有牛郎织女图像,有祈祝农业丰收、丰衣足食及家宅和美之意。

最有意思的是那种线墨版的灶君像。

灶神两侧有两位夫人,神案下方为大门,有秦琼、尉迟敬德守卫,又有马童牵着马。

在民间,灶王爷的传说也很多,家乡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

说灶王爷叫张生,家大业大,媳妇李氏孝敬老人,持家有方,甚是贤惠,美中不足的是不生育。

过了几年,张生娶了第二房媳妇郭海棠,虽说貌若天仙,长得没挑儿,但是个游手好闲的角色,乡下称这种人是老鼠嫁猫——光吃不劳。

张生娶了郭海棠后,对李氏横挑鼻子竖挑眼,后来干脆把李氏休了。

李氏从此更勤劳了,没日没夜地干,日子越过越好,不几年就成了骡马成群的大财主。

再说张生和郭海棠懒惰成性,谁也不肯干活,坐吃山空,几年下来把个偌大的家业散净,连饭都吃不到嘴里,美人儿郭海棠硬生生地饿死了。

张生无奈,只好拉上枣木棍子要饭吃。

这年腊月二十三,他要饭要到李氏家,李氏隔着门缝一瞧是他,恻隐之心顿生,便叫侍女把他领进厨房,让他尽着饱吃。

张生正狼吞虎咽地吃着,李氏进来了,两人一照面,张生羞得脸红脖子粗,一头扎进了灶火里烧死了。

张生到了天上,向玉皇大帝认了错,玉皇就封他为灶王爷,掌管各家祸福。

另外,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所以,在封建时代,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

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主要祭品就是灶糖。

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分地域和贫富的不同,祭品也不同。

河南农村的腊月二十三祭灶,主打祭品就是灶糖,其他有糖瓜、水果、糕点等甜食。

在很多地区腊月二十三都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相传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

快过年了,很多地方腊月二十三有祭灶的习俗。

但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也可能不一样,一般祭品有糖瓜、水果、糕点等甜食,给灶王上贡,意思是要灶王爷口甜心甜,到天宫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并请玉皇大帝等众位神来家里过新年,保佑这家人平安幸福,祈求神仙们大发慈悲,赐福于人间,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自己家的好话,有的用胶牙糖敬他,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所以,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

祭品就是灶糖,传说中的灶神姓张,同土地神一样是神仙中权力、法力最小,地位最低的神,他的势力范围就厨房灶头那一片,但灶神一是深入基层接地气儿,二是每年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庭回报工作,万一开口说了哪家的不是,这家就要倒霉。

灶神虽小,得罪玉皇大帝事大,所以要诚惶诚恐的祭。

灶糖就是麻糖,吃起来甜而粘牙,作为祭品就是为了让灶神回报吓界事时好花多说或少说话。

祭拜的时间放上麻糖果蔬供品,电燃香烛,口中要念叨“灶爷灶爷您姓张,玉皇让您管厨房,”祈祷灶神今年强天言好事,明年下界保平安。

富人的祭品,除了灶糖,果蔬会更丰富一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