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苗族的民族风俗习惯,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苗族的民族风俗习惯,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发布 2024-01-20 02:26:49 来源 开源网站

苗族的民族风俗习惯目录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苗族民族风俗习惯

一、婚姻家庭

二、食俗

苗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以稻米为主食,常搭配薯类、玉米等杂粮。此外,苗族还善于制作各种肉类、鱼类和豆制品,并常常配以辣椒、花椒、姜蒜等调料,使食物味道更加浓郁。苗族还常食用糯米饭、糯米酒等特色食品。在饮食方面,苗族还有一些禁忌,如不吃狗肉、蛇肉等。

三、节庆

苗族的节庆很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有“苗年”、“龙舟节”、“吃新节”等。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庆祝,持续时间较长。龙舟节则是苗族民间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举行,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唱歌跳舞等活动。吃新节则是在庄稼收获之后举行,人们会祭祖、聚餐、唱歌跳舞等。

四、服饰

苗族的服饰风格独特,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男子的服装比较简单,上装多为短衣长裤,下装多为长裤。女子的服装则比较华丽,上装多为色彩鲜艳的短衣或长衣,下装多为长裙。此外,苗族妇女还善于制作银饰和刺绣等工艺品。在服饰方面,苗族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穿裙子时不能露出小腿等。

五、工艺

苗族的工艺品非常有名,其中包括银饰、刺绣、剪纸等。银饰是苗族妇女最擅长的工艺品之一,其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图案精美绝伦。刺绣也是苗族妇女的传统工艺之一,其图案丰富多彩,色彩鲜艳。剪纸则是苗族民间工艺品之一,其图案多以花鸟、人物等为题材。这些工艺品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实用品和装饰品。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有哪些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

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

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施洞、一带的苗族节日。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

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叙永、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

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下东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

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

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三苗”时代又迁移至,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苗族

百度百科-苗族节日

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苗族习俗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诚朴憨厚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古朴的礼仪和传统道德风尚。

尊敬长辈和老人是苗族社会一大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晚辈忌叫长辈的名字,按照辈分称呼问候。

长辈或平辈进屋,年轻人站立迎候,让坐并倒茶敬烟。

长辈在座,晚辈不得高谈阔论,指手划脚。

路遇长者,年轻人主动让路,如长辈肩有重担,便主动帮忙,不得超越前行。

宴会及公共场所,长者先入正席落座。

逢年过节,宴席中的鸡肝、鸡锥必敬席上长者。

济困扶危、互帮互助是苗族又一社会习尚。

农忙季节或建造屋基,谁家有困难,亲朋好友熟人便主动帮忙。

某寨遇上火灾或水灾等重大灾难,邻近村寨自动捐资献物,助其重建家园。

某户家有丧事,全寨不分远近亲疏,全力相助,不计酬劳。

苗族重感情,热情好客。

平时乐于接纳过路客人,并以油茶、酒食相待。

重大年节,每有外户芦笙队进寨,则全村出动迎接,盛情接待。

客人离村,家家户户包午饭,礼送客人出村。

苗族讲礼节、重信誉,主人不能随意从客人面前来回走动,客人亦同样不能失礼。

路遇行人,无论相识与否主动问候。

与人分手,热情道别。

平时上山,遇见柴草、木头、地蜂窝打有草标记号,视为有主,不得乱动。

苗族在新婚喜庆场合有敬酒赠礼之俗,当天酒席结束,主家另设一席,桌上摆着12只碗,桌边停放一箩筐酸鱼、鸡鸭肉,主人端坐桌边,旁边是族兄弟,周围是赴贺亲友,主人先从舅爷、女婿和姑爷开始,然后到其他亲友逐一敬酒。

旧时用硬币,客人将礼金投入酒碗,双手捧给主人,主人略饮一点后便交给旁边的族兄弟,然后回敬客人一碗洒,顺手将酸鱼、肉递过去。

一般送礼一条酸鱼,厚礼敬几条或一篮酸鱼。

现时用纸币,客人将票子拿在手里,待主人喝完才投入碗中,但主人不可能每碗喝完,只示意的喝一点便给旁边的族兄弟代喝。

然后才接礼金,置于桌上。

苗年期间,村与村打芦笙同年时,或节日到邻村做客,青年男子也向主人的姑娘行此礼。

行礼完后,双方坐下来对歌,常常通宵达旦。

男女青年交往有互相送行习惯,途中分手,男的送给女方钱币,女方报以自作的锦带作留念。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1、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

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

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2、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

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

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

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

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

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

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

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3、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

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

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

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

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

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扩展资料:

苗族的禁忌

湘西苗族日常生活禁忌较多,如不准在家里或夜里打口哨;忌震龙岩(堂屋中央有块盖板岩,下面安放龙的祭品,是龙的栖息之所);父母在,晚辈不能包白帕。

早起至早餐时间内,忌说“龙”、“蛇”、“虎”、“豹”和“鬼”;每年立春后,连续忌5个“戊”日,当天不准挑水,不准动土;立春五“戊”为“春社”,社在“戊”前一日为“小社”,在“戊”后一日为“大社”。

小社杀羊,大社杀猪,以祭社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清吉,六畜兴旺;过年前后,从腊月二十三日至正月十五日一段,忌理发、忌在太阳下晒衣、忌妇女用针钱、忌三脚架上插柴烧、忌财物外出、忌搓绳子、生辰属犬鼠者忌扫地;年三十忌推磨、梳头。

正月初一至初三忌煮饭(先用甑子蒸好饭)、除夕杀公鸡只吃肉禁喝汤等;开春后,人牛出工,都要选个好日子,人是“马、鼠、狗”三个日子好,母牛逢“鼠日”出工,产牛儿多,公牛逢“马日”出工力气大。

抛粮下种也选种子,“羊日”忌下谷种,说是枯焦日,“蛇、牛、鸡”日忌下包谷种,说是红煞日,均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以“马、猴”日下种最好;“过年”、“大端午”、“七月半”忌妇女串门;立秋忌围园圃、扯菜。

农历每月初五、十四、廿三日为月忌日,忌开头办喜事;吴姓忌吃狗肉;龙姓忌吃羊肉;屋前后所谓龙脉线上和已葬前不准埋人,如果有犯禁忌,可能引起诉讼和械斗;有的苗家忌外人进屋坐在火坑的正面和左边(传说那是祖先神位)等。

以上禁忌各地有所不同,现大部分已被新的习俗所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