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端午纪念屈原风俗,屈原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端午纪念屈原风俗,屈原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日期2024-01-06 参考 用户推荐

端午纪念屈原风俗目录

端午纪念屈原风俗

屈原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端午节民俗简介两则 不少于5o字

端午节习俗(突出屈原)

端午纪念屈原风俗

1. 吃粽子: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为了纪念屈原。据说,人们曾经向江中投饭团、鸡蛋等食物,希望以此喂饱江中的鱼虫虾蟹,使其不再咬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倒入雄黄酒,希望能药晕蛟龙水兽,使其不再伤害屈原。饭团、鸡蛋饭和药酒被包裹在树叶或彩丝中,外用彩丝缠住饭团,这便是现在我们所见的粽子的雏形。

2. 赛龙舟: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人们认为划龙舟可以驱散江中的鱼虫虾蟹,使其不再咬食屈原的身体。同时,赛龙舟也展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3. 挂香囊:端午节还有佩香囊的习俗。这天人们会给小孩子佩戴香囊,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表示爱意。香囊中通常会装有中草药和香料,具有驱蚊、驱虫、提神等功效。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习俗与纪念屈原紧密相连,这些习俗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屈原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一、吃粽子 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二、划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三、饮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最让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中许仙听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这天将雄黄掺入酒中给喝,使其变回原形。

四、挂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五、挂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六、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七、破火眼 在江苏、江西等地,端午节当天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八、打李子 旧时在四川成都等地方的人在端午节当天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九、洗龙水 在海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十、画额 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十一、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

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十二、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

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端午节民俗简介两则 不少于5o字

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突出屈原)

  端午节主要有以下习俗:(第一个和第三个都与屈原有关)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

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

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

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

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

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

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