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服饰食物风俗,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到当地人家里做客要注意什么?
来源 用户推荐 日期:2024-01-06 01:15:19蒙古族的服饰食物风俗目录
蒙古族的服饰食物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到当地人家里做客要注意什么?
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服饰、饮食、民居的特点
蒙古族的服饰食物风俗
蒙古族:服饰、食物与风俗
一、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特点主要反映了蒙古高原的生活环境和游牧文化的特色。男子通常穿着传统的长袍、裤子和靴子,而女子的服饰则更加华丽,通常穿着长袍、裙子,佩戴各种饰品。
1. 男子的服饰:蒙古族男性的传统服饰是长袍、裤子和靴子。长袍通常采用羊毛或棉布制成,具有很好的保暖效果。裤子多为棉布或羊毛制成,而靴子则采用皮革材料,既保暖又耐用。
2. 女子的服饰:蒙古族女性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彩。她们的长袍通常采用丝绸或锦缎制成,上面刺绣有各种图案,非常华丽。此外,蒙古族女子还喜欢佩戴各种饰品,如项链、耳环和手镯等,这些饰品大多采用金银或宝石制成。
二、食物
蒙古族的食物文化也是其游牧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他们的主要食物是牛羊肉、奶制品和面食。
1. 牛羊肉:蒙古族的牛羊肉烹制方法多种多样,如烤全羊、炖牛肉等。此外,他们还会制作各种肉干和肉酱,以备不时之需。
2. 奶制品:由于地处草原,蒙古族人大量食用各种奶制品,如酸奶、奶酪、黄油等。这些奶制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独特。
3. 面食:蒙古族的面食也是其特色之一,如面条、饺子、馅饼等。这些面食大多采用羊肉、牛肉或蔬菜作为馅料,营养丰富。
三、风俗
蒙古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敬酒礼:蒙古族人热情好客,他们以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在敬酒时,主人会将酒举过头顶,然后一口气喝下,表示对神灵的敬意和对客人的真诚。
2. 赛马节:每年夏季,蒙古族人会举行盛大的赛马节。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穿着盛装,骑着骏马参加比赛,共享欢乐。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到当地人家里做客要注意什么?
一、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饮食:牧区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以粮食﹑蔬菜为辅。
奶品有奶豆腐、奶疙瘩﹑奶干﹑奶酪﹑奶油﹑酸奶等。
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许青盐,味道鲜美可口。
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
砖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煮好后少加些鲜奶。
2、服饰:服饰中,长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
过去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的;夏季通常穿布类;颜色通常爱用红﹑黄﹑深蓝色。
冬季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夏季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3、建筑:圆形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传统的居住工具,具有便于搬运﹑易于拆搭﹑抵抗风寒等特点,适于游牧生活。
通常蒙古包高七﹑八尺,直径丈余,以圆形围壁“哈那”和伞形顶架“窝尼”组成。
周围和顶上覆以厚毡,用毛绳从四面缚起来。
二、到蒙古族做客的注意事项:
1、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
2、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3、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
4、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5、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文化活动:
1、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
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
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
马头琴拉出来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
2、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
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之间,都使人感到骏马的纵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
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蒙古族平时喜欢穿 蒙古族服饰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
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
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
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内蒙古服饰、饮食、民居的特点
一、内蒙古服饰:
大体分为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四个部分。
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
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或礼帽。
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穿长袍时腰带是必备的,靴子尖稍向上翘起。
二、饮食:
1、蒙古族人的传统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原料。
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
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特色美食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酪、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饼、蒙古馅饼、蜜、德兴元等。
2、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
白食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
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
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3、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
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三、民居
1、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2、“”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1)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2)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扩展资料:
1、内蒙古自治区,通称内蒙古,简称“蒙”。
首府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较多的之一。
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全区由于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
2、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