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甘肃的风俗习惯,你所不知道的甘肃风俗文化

甘肃的风俗习惯,你所不知道的甘肃风俗文化

来源 知识库 发布2023-12-28 08时

甘肃的风俗习惯目录

甘肃的风俗习惯

你所不知道的甘肃风俗文化

甘肃省有哪些习俗

甘肃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甘肃的风俗习惯

1. 回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回族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进行宗教仪式和盛大的庆祝活动。

2. 藏族的晒佛节和采花节:在晒佛节这天,人们会展示巨型的佛像画,并进行宗教仪式;采花节则是在每年的五月,人们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3. 哈萨克族的叼羊和姑娘追:叼羊是哈萨克族的传统活动,人们会骑马争夺羊只;姑娘追则是男女青年互相追逐的游戏。

4. 土族的纳顿节和二月二跳神会:纳顿节是土族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二月二跳神会则是一种宗教仪式活动。

5. 社火歌舞:社火歌舞是甘肃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太平鼓舞、滚鼓子、顶腕舞、秧歌、扇鼓舞等。

6. 兰州牛肉面和手抓羊肉:兰州牛肉面是甘肃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手抓羊肉则是清真风味食品的代表。

7. 民间工艺品:甘肃有许多著名的民间工艺品,如兰州微雕葫芦、平凉纸织画、庆阳牛皮影、香包、剪纸、刺绣、保安腰刀、天水雕漆漆器、酒泉夜光杯、卓尼洮砚、武威“铜奔马”等。

此外,甘肃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这些都是甘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所不知道的甘肃风俗文化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饮食、服饰、节庆、信仰等都会有所不同。

甘肃是个历史悠久的省份,自古以来,人们特殊的风俗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甘肃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甘肃岁时习俗

  除夕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

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

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

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

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

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

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

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

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

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

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

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

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

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

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

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

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

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

  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

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

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二、金锁、银锁、拴锁锁

  张掖民间在过去有拴锁锁的习俗。

“拴锁锁”是给孩子“过满月”,请干大(即拜干爹),或给小伙子、姑娘订婚时举行的一种仪式。

孩子呱呱坠地的第29天,须要“过满月”。

这天凡是来过满月的亲戚邻里,一进屋门,首先要给孩子拴个“长命富贵”的锁,以示祝福。

  待“宝贝蛋”能跑会跳后,父母又要请三个不同姓氏、品行端正的人给孩子当干大(即干爹),说是能镇邪驱恶、逞凶化吉。

父母给孩子寻好“干大”后,择一良日,备好酒席,亲自登门请“干大”们届时光临。

这一天吃饭之前,三个“干大”须将各自揣在怀里的“锁锁”掏将出来,一一挂于干儿脖上。

  娃娃长大后,说下了媳妇,完婚前须先订婚,订婚又要挂锁锁。

这天姑娘羞羞答答地在亲戚的陪伴下,早早来到小伙子家,万事就绪,宾主款款落席,一张大红的八仙桌上,双方的长辈笑呵呵地给孩子和姑娘互挂锁锁,锁锁一挂,这小伙子和姑娘就算被拴住在了一起,两家正式成为亲家。

不论是过满月,请干大,还是订婚所用锁锁,都是同样的东西,旧时,有钱人家专请银匠定制金锁或者银锁,穷家不是铜锁,就是串一串铜钱顶替。

  三、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

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

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

  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

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

  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

《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

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四、康宁塞外农家风情

  康宁村隶属于张掖市小满乡,全村地势比较平坦,由南向北逐渐延伸,水源充足,属于大满灌区,耕地肥沃,主产小麦、玉米、少量糜谷、洋芋、豆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苹果、葵花等。

  康宁村由于历年来重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梨树,使得全村人均年收入一直处在全区各乡村之冠,是个名符其实的“小康村”。

张掖1992——1993年两届梨花节都在这个村举行,白花的梨花一望无际,令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甘肃省有哪些习俗

在甘肃,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

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

就这样,欢乐的人们飞在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甘肃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甘肃的风俗文化有:迎喜神、烤制年馍馍、耍社火、黄河灯会、打秋千等。

1、迎喜神

正月初一是四时之始,一切讲究早。

在天水,各家各户要早早到附近的庙里烧头香;过去没自来水时,要早早到泉里担回一担水;早饭要吃早,吃完早饭,要早早地去迎喜神。

2、烤制年馍馍

赶制过年食用的馍馍对金昌人来说是大事情,重要的是要在烤馍馍的三天前发酵面粉,和面,备好各种锅盆面板等使用的物件。

袖子高高的撸着,屋里屋外,案前锅旁,人们在灶口炕台忙的不亦乐乎。

3、耍社火

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题材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大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舞,腊花等。

4、黄河灯会

在甘肃一些地方流行黄河灯会,这种灯会,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形成一种阵排天地,势摆黄河的玄妙。

一般先选择一大片空地,在其中竖立一根大杆上面悬挂旗幡,相当于灯阵的中心,然后围绕大杆,灯阵布设365根灯,然后按照一定规律,将灯杆连起来。

5、打秋千

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

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势,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势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