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江南端午节民间风俗,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

江南端午节民间风俗,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

参考 用户推荐 发布:2023-12-28 10:09:22

江南端午节民间风俗目录

江南端午节民间风俗

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什么

江南端午节民间风俗

江南地区端午节民间风俗有很多,其中最普遍的是划龙舟,此外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菖蒲艾叶、穿五毒衣、戴香包等。

在江苏,端午节的习俗包括用雄黄酒洗眼,据说可以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地区有夜龙舟的习俗,晚上在龙舟四面悬挂小灯竞渡,并有箫鼓歌声相和。在苏州,人们会祭伍子胥,并且端午节是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此外,端午节还是蚕神的收获季节,嘉兴市的蚕民会到南湖烟雨楼的大士阁祭嫘祖。在浙江省,还有学习儿童送礼给师长的习俗,以及采集药材的传统。在杭州,还有“花样龙舟”的传统,比赛重视表演花样和趣味而非速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地方志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都是如何形成的吗?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龙舟,顾名思义,是形似龙的船。

这艘船的船首像个高高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有不同的颜色。

龙的大小不同,桨数也不同,有六对、十二对、十七对、五十二对。

如参赛方式相同,则龙舟的尺寸必须相同。

若为新船,则亦须举行祭礼。

赛龙舟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粽子源于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劝说楚无果后,便知国之将亡,他不愿苟活于世,希望用自己的死唤醒楚王,于是他毅然投江,以身殉国。

百姓知晓他的良苦用心,便将大米投入江中,希望江中鱼虾吃了大米,就不要再去毁坏屈原的尸体,于是后来便衍生出吃粽子的习俗。

时至今日,包粽子,送粽子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联络亲友的一种方式。

佩香囊

中国许多地方,在端午节都要做几个香袋给小孩挂在身上,这就叫做“压午”。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挂荷包和五彩丝线

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

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

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这系五色绳也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否则就会不灵验,而且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仍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

点雄黄酒

在古代,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

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蜈蚣等,加上误以为疾病的产生皆由鬼邪作崇所引起,连有着千年道行的白蛇精喝下雄黄酒后都被打回原形,那喝些雄黄酒自然可以保健、避疫。

就连不能喝酒的孩子的头上、身上也要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

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

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同时,端午佳节也承载了人们,对圣贤的缅怀对健康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这两个就不多说了 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

“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挂艾叶菖蒲 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挂艾叶菖蒲 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拴五色丝线 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此外还有: 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什么

端午节这天习俗内容丰富,而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都与龙相关,在中国传承已久。

下面我整理了几个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1、赛龙舟

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最早是古代南方吴越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 ,南方先祖使用舟船非常普遍,还会在舟船画上龙形图作为部族的图腾或保护神。

赛龙舟现在不仅是一种民间习俗活动,也是一种正式的体育竞技项目,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很流行的。

2、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棕”。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3、贴五毒

端午时节正值酷暑,各种毒虫争相而至,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还有贴五毒的习俗。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贴五毒便是用黄纸画出五种毒虫的画像,贴在墙上,然后用把尖针刺在五毒画像上,寓意是驱除五毒。

五毒画像多由专人绘制,后来逐渐演变成印刷厂印刷,针刺五毒也演变成张天师手举葫芦收服五毒。

虽然贴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这样的小活动却最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4、系五彩绳

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

所以,端午节时,人们要用青、白、红、黑和黄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

5、熏苍术

农历五月,南方常多雨水,再加上气候开始转热,苍蝇、蚊子等小虫子出现的频率大大增高,一些疾病的传播也进入了高峰期,端午时候的另一习俗也随之产生,那便是熏苍术。

在部分地区,熏苍术不仅仅是一场在家进行的活动,也是一场人人都可参与的活动。

说是熏苍术,其实熏的并不仅仅是苍术这一味药。

在江南地区,药房会将苍术、白芷、艾叶等纯药材进行配伍制成“烟熏剂”进行销售,而这种熏剂的特点在于能够驱除蚊蝇,让日常环境变得更干净一些,据实际使用过烟熏剂的消费者表示,这一产品的效果相当不错,尤其是在一些相对比较潮湿的老房子里,效用更是明显,“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蚊子咬过。

不过,在使用烟熏剂的时候要紧闭门窗,人自然是无法在房间中待着的了,这浓密的烟雾会叫人睁不开眼睛也无法呼吸,熏时离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同时一定要注意做好防火措施。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是单独熏苍术的,但总体效果也是清新空气和驱逐蚊虫,跟江南地区的配伍型产品,区别并不大。

总而言之,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欢迎在评论区补充交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