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节传统风俗,上海的春节元宵有什么特色?
时间 2024-03-05 13时 来源 未知上海春节传统风俗目录
上海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上海的春节元宵有什么特色?
上海春节的民间习俗知多少?
上海春节传统风俗有:。
。
1. 贴春联: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待。
。
2. 扫尘:在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彻底打扫房屋,扫去旧年的尘土,迎接新年的到来。
。
3. 守夜:在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坐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此时,家中的灯火通明,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繁荣。
。
4. 祭祖: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
5. 吃年夜饭:在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吃团圆饭,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
6. 放鞭炮:在除夕之夜,人们会放鞭炮,以驱散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
7. 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以表达祝福和关爱。
。
8. 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以求得平安和好运。
。
9. 游街道: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到街道上游玩,欣赏花灯和表演,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上海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1、城隍庙,上海人每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看一看市区灯会活动。
这一天整座城隍庙都是流光溢彩,灯火通明的。
2、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是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3、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4、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着电视守岁,就是边说边笑,边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
5、初五迎财神:初四晚上,临近子夜时分,大家会拿着准备好的高升鞭炮到门口赶点放鞭炮迎财神。
上海每到初四晚初五凌晨的鞭炮声音是最响的,其声势超过大年三十。
上海的春节元宵有什么特色?
上海人尽管从开埠到现在的1OO多年里,一直接受着“西风东渐”的薰陶,吃穿讲究流行新派,追求潇洒的生活情调;但仍眷恋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对一年中的时令节俗,尤其是对节令饮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
吃元宵是每年春节不可缺少的一个饮食品种。
上海人将元宵称作“汤圆”或“圆子”、“团子”。
是用糯米粉搓成球状,再包上甜馅或肉馅。
在上海所属的县、区农村中,还有一种“荠菜圆子”。
别有风味。
上海松江县元宵节做的糯米团子,有汤煮和蒸制两种,汤煮的大都是鲜肉馅或糖馅;蒸制的多为素馅,荠菜以外还有萝卜丝、百果、芝麻等馅料。
据记载:“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俗称“正月半”。
夜食圆子,有南瓜圆子、高梁圆子,以黄、绿、红二色兆丰年。
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端撤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寡,以卜当年每月雨水。
”由此可见元宵节吃圆子在上海农村还潜存着祈望丰年的意思。
在城市里则只能说是一种怀旧的节令饮食了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上海春节的民间习俗知多少?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是全国人民都非常重视的日子,对于上海人来说,当然也不例外。
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而上海从农历十二月廿三就开始进入春节的氛围,那么,上海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呢?上海有哪些较为特别的春节习俗?快跟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
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
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
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
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
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
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
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
这些活动现已不见。
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吃年夜饭,守岁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
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
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
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
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
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开门大吉,放开门炮仗,开始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赶邪佞,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
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
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
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
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
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
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
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
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
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
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
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
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
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
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
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
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
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