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节有什么风俗,龙船节要干什么?
发布 2024-03-04 04时 参考 知识库龙船节有什么风俗目录
贵州苗家民俗龙船节是什么?
龙船节要干什么?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龙船节是中国传统的水上活动节日,通常会有以下一些风俗:。
。
1. 龙船比赛:是龙船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各地的龙船队伍会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技巧和实力。
。
2. 赛龙船:人们会在龙船比赛时聚集在河岸边观看,喝酒、吃糕点等。
。
3. 吃粽子:端午节也与龙船节有关,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
4. 赛龙舟:龙舟比赛中,人们会穿上彩色的汉服,舞龙舞狮,打击鼓声,热闹非凡。
。
5. 传统表演:龙船节上,还会有传统的表演,如舞狮、舞龙、杂技、民俗歌舞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贵州苗家民俗龙船节是什么?
每年的农历五月,汉族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居住在贵州凯里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的风俗,苗家的龙船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
关于苗家龙船节的由来,在黔东南流传着两个民间传说。
有一传说,说代天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天意。
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中。
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
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
另有一传说,说有父子2人在江中打鱼,儿子被龙王抓去当了枕头,父亲一怒之下放火烧龙宫,将龙砍成几段,浮尸江中。
大家检龙肉分吃。
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昼黑夜。
有一天,一位妇女带小孩到江边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不停地念着模仿击鼓的“咚咚”声,不久天就亮了。
以后,这条江附近的苗民都过龙船节,敲着鼓点子赛龙船。
苗族的龙船用杉木制成,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桨之地。
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
龙头雕刻精美,宛似牛角的龙角上,通常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
平时,龙船放在专放船体用的“龙船硼”内。
有的“龙船棚”还写满楹联,如:“龙船千古事,忠孝一生兴,典祀千年重,锦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等。
横批则多为“民众团聚”、“万宝来朝”。
待龙船节前,村民举行过隆重的祭祀龙船的仪式后,方抬下龙船,放入清水江练习和比赛。
参加龙舟竞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达三四十名,由头面人物当“龙船头”,这里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听从鼓手指挥,按鼓声节奏挥桨竞渡。
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装头戴苗家女银饰敲锣。
由最懂水性的掌舵当艄公,由气力好的壮汉站在船头撑篙。
还有专人负责在开赛时、离寨时、归寨时在船上放土炮。
更有能书会算的“文化人”在船上专记下三亲六戚所送礼品。
在节日期间,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亲友所赠。
龙船节结束后,还需享受一鹅或一鸭。
水手的挑选很严格,若家中有妇女生小孩的均不得当水手。
各村寨在龙船节结束时,必须挑全村最肥大的猪,宰后请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谢全村对龙船节的支持。
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一新。
至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将母船于船系为一体并安上龙头。
二十四日隆重举行开划仪式,在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的井边、沟边,置方桌一张,桌脚要绑上去掉树叶和树皮的树枝,绑雨伞一把,绑红布、纸钱和一把青草。
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鸡一只,以扫邪敬神。
过去过龙船节的头一天,要请巫师念经,现在这里巫术礼仪大多从简。
但巫术规矩不停,如龙船在划渡中不得半途停顿或休息,须一鼓作气划至终点。
待龙船调头后,掌舵者分给水手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驱邪,合一齐投入江中。
龙船节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竞船外,还有踩鼓、吹笙等民俗活动,这期间更是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的佳节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龙船节要干什么?
苗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
居住黔东南的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等县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
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一新。
至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将母船于船系为一体并安上龙头。
二十四日隆重举行开划仪式,在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的井边、沟边,置方桌一张,桌脚要绑上去掉树叶和树皮的树枝,绑雨伞一把,绑红布、纸钱和一把青草。
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鸡一只,以扫邪敬神。
过去过龙船节的头一天,要请巫师念经,现在这里巫术礼仪大多从简。
但巫术规矩不停,如龙船在划渡中不得半途停顿或休息,须一鼓作气划至终点。
待龙船调头后,掌舵者分给水手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驱邪,合一齐投入江中。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赛龙舟、食粽子、沐兰汤、挂艾草和菖蒲、拴五色丝线、画额、佩香囊、避五毒、饮菖蒲酒、饮雄黄酒等。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或者到结束里买粽子吃,除此之外,各个地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盛大的龙舟竞赛,以供人们参加和参观。
夏日的蛇虫众多,人们还会在身上佩戴艾草,防虫避蚊。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如下: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 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沐兰汤
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
又叫沐兰汤。
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
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
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挂艾草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5、拴五色丝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画额
画额,汉族习俗,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云可驱避毒虫。
中国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五毒蛇虫开始活跃。
为此,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
端午画额习俗以除瘟、驱邪、求吉祥而出现。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7、佩香囊
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8、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
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9、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明朝的一首诗歌,出自《荆楚岁时记》。
《饮菖蒲酒》诗为:“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10、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
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