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传统节日的风俗,介绍一下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发布:2024-02-29 06时 来源 知识库江苏传统节日的风俗目录
江苏扬州春节习俗与风俗习惯?
介绍一下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江苏徐州的风俗有什么
江苏省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如下:。
。
1. 春节: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贴窗花,还要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在江苏,还有“舞龙舞狮”、“击鼓传花”、“耍狮子”等传统表演活动。
。
2. 清明节:清明节时,江苏人会扫墓祭祖、烧纸钱、添香、献花等,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祭水节”、“扫河节”等活动。
。
3. 端午节:端午节时,江苏人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打龙船”、“抢香包”等传统活动。
。
4. 中秋节:中秋节时,江苏人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敲击兔子鼓等,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弈秋会”、“猜谜会”等活动。
。
5. 重阳节:重阳节时,江苏人会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秧歌比赛”、“龙舞比赛”等传统活动。"。
江苏扬州春节习俗与风俗习惯?
江苏扬州有着“月亮城”的美誉,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扬州的民俗文化也很丰富,特别是春节的习俗。
“爬门头”、“走大局”、要糖、隔年陈等风俗习惯传至今日,十分有过年的气息,现在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江苏扬州是怎么过年的吧。
爬门头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老扬州要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
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就是爬门头。
老年人说小个子三十晚上爬门头能长个头,爬得快长得快,爬得高长得高。
小孩多的人家孩子们还互相展开比赛,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走大局三十晚上,长辈们都要把云片糕、苹果、橘子等摆在每个人的床头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苹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这些风俗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却有着扬州独特的寓意。
因为在扬州话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赠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的美好寓意,扬州人新年请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对方走大运,诸事顺利。
自称“我是扬州人”的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背影》里就写到朱自清的父亲小坡公在办完老母亲丧事后,亲自到浦口车站送儿子去北京,拖着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爬下特地为儿子买来橘子,深谙扬州民俗的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本身就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儿子能一帆风顺,处处走运。
小小的橘子竟也承载着一个屡遭不幸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厚意。
要糖大年初一早上,扬州民间有大人小孩出门到周围邻居家里给长辈拜年的风俗,这时候最忙的是小孩,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
长辈们看着满脸稚气的孩子,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喊着“大妈”“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喜发财”“恭喜身体健康、精神力壮”祝福声中,他们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盒给前来拜年的小孩散发各色糖果、云片糕、橘子、苹果等,也顺祝孩子们“上大学”“发财兴旺”“早点娶马马”等。
要糖这一风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隔年陈大年初一早上吃圆子和面条,圆子寓意团圆,面条寓意长久,大年初一中午也不新做饭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饭剩菜端出来热一热再吃,这叫做“隔年陈”,按老年人说法,大年初一到初五这五天年当中都不能新做饭菜,寓意年年粮食有余。
扫地聚财大年初一民间不作兴扫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扫地,这一天扫地也有讲究:扫帚要从大门口往屋里扫,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把灰尘垃圾朝门外扫,初二这样扫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来的财气往家里扫,先堆在一处然后才清扫出去。
挑财神水正月初五这一天,民间传说是财神菩萨生日,这一天天没亮,扬州民间有一个风俗:一家的男主人要起大早去附近的河边或井里去挑水,这个水叫做“财神水”,传说谁抢到第一名谁就能在新年发大财。
笔者曾问过熟知这一风俗的母亲:“谁能证明究竟是哪一个去得最早?深更半夜也没一个人在河边见证啊!”母亲说:“财神菩萨知道。
”
七锥子八夹子九锥子十挖子扬州民间认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萨的生日,这一天民间不作兴动针,怕针戳到菩萨的眼睛。
正月初八不能动剪子,初九不能动锥子,初十不能动锹,否则下田栽秧劳动时蛇虫等就会来夹人、咬人、蜇人。
扬州民间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说法,也就是初十这一天人人都过生日。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介绍一下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
“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
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江苏徐州的风俗有什么
1、叫火烛
中华民国成立前,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初一起,各村镇便要设专人打更。
打更人除敲锣击鼓表示时辰外,边打边喊:“小心火烛,谨守门户”,“柴仓要清、水缸要满”。
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
徐州城里,则有乞丐头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贴着衙门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盗”等警旬。
2、送财神
腊月二十以后,乞丐向所在地住户遍送财神像。
到正月(农历一月)初五前后,乞丐们分别拿着木版,去各家用版对证,向各家索取年馍(过年蒸的馒头)。
3、打尘
进入腊月下旬,家家要。
打尘”(俗称“扫屋”),即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卫生和个人卫生扫除。
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那天进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发,俗称“不留隔年头”。
4、办年货
从腊月下半月开始办年货,鸡鱼肉蛋外,另准备一些传统食品,如摭糖、炸麻叶子、油炸果、丸子等。
此外,剁上够吃好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十数天吃的馒头。
5、蒸馒头(年馍)
很有讲究,有实心的、包馅的、枣花的等多种样式。
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送乞丐以至饲牲畜等。
由于馒头蒸得多,放久了变干龟裂,俗称。
发笑”。
寓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