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风俗有哪些,云南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采风?
来源 未知 时间 2024-02-29 08:35:43云南的风俗有哪些目录
云南风俗文化
云南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采风?
云南的习俗有哪些?
。
1. 花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各族人民都会在街头巷尾点放花灯,庆祝新春佳节。
。
2. 火把节:每年农历三月十四日,纳西族人民会在大火堆周围跳舞,庆祝新年和祭祖。
。
3. 泼水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傣族人民会在街头巷尾泼水,以祈求幸福和好运。
。
4. 马街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会在马街集会,展示自己的文化和手工艺品。
。
5. 独龙族“忙烧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独龙族人民会在山上烧火,祈求丰收和平安。
。
6. 苗族“吃新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苗族人民会煮新米饭,庆祝丰收和新年。
。
7. 傈僳族“赛马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傈僳族人民会在山上举行赛马比赛,展示自己的勇气和技能。"。
云南风俗文化
一、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
“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
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
“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
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
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
二、 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
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
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
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三、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
三月街每年都按时在苍山东麓、大理城西举行。
这期间诸商云集,环货山积。
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艺品、土特产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三月街的规模越来越大。
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几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参加这一盛会,在全国或云南亦属少见。
四、哈尼族长街宴
每年农历12月初(阳历10月10日左右),是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哈尼族的春节--昂玛突节。
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
每当节日的头天,村中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摆设祭桌,宰杀无杂色毛的龙猪,敬请龙来和大家共度佳节。
请龙完毕,龙头就把龙猪肉切成与全村户数相等的块数分给各家各户吃。
昂玛突节的第二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700米多长的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
扩展资料
云南各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
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
云南有曲艺83种,为全国之冠,其中少数民族曲艺56种,汉族曲艺27种。
彝族歌谣据统计有七十二调,大的有梅葛调、青棚调、阿色调等。
大理地区白族曲艺发展成熟,产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调。
哈尼族曲艺种有哈巴、腊苔、优历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众中。
傣族神话传说与古歌谣结合,产生了民间说唱艺术章哈。
纳西族形成了有故事内容的说唱艺术纳西大调,傈僳族曲艺尼丹木刮,佤族曲艺柏巧、唠琼嘎卜(木鼓说唱),苗族曲艺然更、巴腊叭,拉祜族曲艺嘎门可等,都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曲目,它们与民间歌谣结合,通过原始宗教祭师和歌手的演唱,流行在各民族当中。
参考资料
云南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采风?
云南的风俗习惯太多了,肯定会有人帮你粘,我就不费那劲了。
只提醒一点,你要去纳西族家庭里做客主人也许会说“不要脸的吃吧”!你千万不要恼怒,那是让你别客气,就当自己家的意思。
云南的习俗有哪些?
1、对歌
是云南许多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的“浪哨和赶表”、、哈尼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
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2、哭婚
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
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4、丢包
每年时,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
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和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