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节日风俗有哪些,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参考 未知 时间: 2024-02-29 07:11:34傣族的节日风俗有哪些目录
傣族有什么节日习俗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西双版纳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1. 水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傣族人会在水边放置精美的水灯,点燃蜡烛,祈求平安和幸福。
。
2. 泼水节:又称傣族新年,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用清水、花瓣、香料等喷洒和泼洒彼此,意为祛除疾病和烦恼,同时庆祝新年到来。
。
3. 傣历节日:傣族有自己的历法,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是傣历新年,人们会进行祭祀、祈福和拜神等活动。
。
4. 赛龙舟: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傣族人会举行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和抗击洪水的英雄事迹。
。
5. 摆手舞:傣族传统舞蹈之一,舞者手持手帕,舞动悠扬优美,寓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6. 傣族服饰:傣族人的服饰色彩鲜艳,造型别致,常见的有傣锦、傣绸、金银饰品等。
。
7. 傣族饮食:傣族人喜欢辛辣鲜香的食物,常见的有火锅、烤鱼、傣味烤肉等。同时傣族人也喜欢饮用米酒、竹筒酒等酒类。"。
傣族有什么节日习俗
的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花街节等。
一、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
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举行“赶摆”。
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二、泼水节
1.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
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
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2.泼水节祝福,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
“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
3.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
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
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等。
4.泼水节“高升”,“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三、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扩展资料:
傣族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
地区吃,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
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
傣族也食昆虫。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
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
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
酒为傣族人民所嗜爱,一般都是自家酿制,度数不高,味香甜。
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
喝时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
的习惯也很普遍。
嚼食槟榔要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参考资料: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
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
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
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
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
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
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
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
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婚礼: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
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
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
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
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
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
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西双版纳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傣族的节日习俗
推荐内容
傣族的节日习俗
最佳答案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习俗如下:
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是傣历9月15日,即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是傣历12月15日,也就是公历10月中旬。
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
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
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泼水节: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也就是公历4月中旬。
节期一般是3天。
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
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
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