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民间元宵节风俗,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民间元宵节风俗,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时间2024-02-22 00:21:20 来源 网络转载

民间元宵节风俗目录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1. 猜灯谜:在元宵节晚上,人们会在灯笼下猜灯谜,一般都是四字或八字的成语、诗句或著名的典故。猜对者可以得到奖品。

2. 吃汤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品是汤圆,因为汤圆与团圆的发音相近,象征着家庭团聚和美好的未来。

3. 舞龙舞狮:在一些地区,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的节目,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4. 放烟火:在元宵节晚上,人们会放烟火庆祝节日,烟花和爆竹的声音也象征着驱邪和消灾。

5. 赏花灯:在元宵节晚上,人们会到公园或街道上欣赏花灯,各种形状的花灯装饰得五彩缤纷,非常漂亮。"。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元宵。

“元宵”又叫“汤圆”、“汤团”。

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惯,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近,所以就去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1、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2、“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

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

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3、“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4、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源于汉明帝时期。

永平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

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平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5、吃汤圆

元宵节吃元宵和汤圆,是传统食俗。

早在宋代,民间就出现了元宵的前身:浮圆子,但当时,元宵主要用来祭祀。

到了宋朝,炸元宵成为节日美食,据郑望之的《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这里的“油锤”即为炸元宵。

到了清朝,御膳房制作的八宝元宵,成为民间口口相传的美味,名闻朝野,也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一饱口福。

汤圆基本上是因为它的外观形状是呈圆弧状的,“圆”代表着幸福美满,团团圆圆。

因此,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吃汤圆,则寓意着新的一年阖家欢乐,团团圆圆、幸福美好,平安健康,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如果说腊八是年味的开始,那么元宵就是年味的落幕。

作为正月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关于元宵节热闹场景的描述便数不胜数。

自古至今,都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和美好。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舞龙,舞狮子等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传统习俗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这个习俗是最久远的,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元宵其实就是汤圆,北方的习惯叫法叫元宵,汤圆是南方的习惯叫法。

对于元宵吃汤圆,有着团圆的美好寓意,而我国也最为注重家庭团圆这一层面,所以在元宵节这天吃汤圆是我们对生活,对家庭的美好祝愿。

2、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还有的地方送花灯。

送花灯即是送孩儿灯,这个习俗一般是娘家送给新嫁女儿花灯,或者是亲友送给新婚不孕不育的家庭花灯,赠送寓意是添丁吉兆,以求女儿或者亲人能够在婚后吉星高照,添得一儿半女。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猜灯谜是元宵节上特有的一项民俗文娱活动,民间很多地方也叫做打灯谜,意思就是把花灯彩灯高高挂起,然后在灯上写上谜语供人猜答,答对了给予一定奖励和奖品。

这样的活动能够带动元宵节赏花灯的热闹气氛,也为民众增添了很多乐趣。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起源于上古时代。

中国自古以来在喜庆节日有舞狮耍龙的风俗习惯,而元宵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一年一度喜庆的节日,自然也少不了耍龙灯的习俗,耍龙灯可以把载歌载舞的喜庆氛围流传到各个地方,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欢乐和喜悦。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据传说,高跷是古时候人们为了摘树上的野果做食物,给自己的双腿绑两根长棍演变而来的。

高跷表演时常用的道具有扇子、手绢等。

可以是边走边舞蹈,也可以边走边唱。

元宵节踩高跷,可以增加节日喜庆娱乐成分。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元宵节划旱船也是增添节日气氛的元素。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走百病”属于重大活动,妇女们自然少不了精心打扮一番,或施粉涂红,或身着节日盛装,足穿绣鞋,但以穿白衣者居多。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