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民名风俗,河南的民风民俗200字

民名风俗,河南的民风民俗200字

发布:2024-02-19 参考 知识库

民名风俗目录

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河南的民风民俗200字

各个民族或地区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或者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

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从’99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的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凶的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

云南有10个国家级风景区,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有海拔6740米终年积雪的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的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

绕三灵 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

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

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

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的动物舞。

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

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

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的。

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的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

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

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

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

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的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 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

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风俗礼仪。

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幽远的梦境。

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态。

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

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

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日。

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

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

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

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

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

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

桌上供煮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

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

河南的民风民俗200字

河南的风俗基本 都一样 如下: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

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

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

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

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

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

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

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

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

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

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

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

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

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

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

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

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

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

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

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

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

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

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

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

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

”“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

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 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

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各个民族或地区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或者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

独具特色的苗族民俗: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

春头腊尾的忌讳:正月初间不烤馍,年夜“锅巴”要留圆(全),“献食盘馍”蒸的大,五谷丰登过好年。

民间古会(以农历计算):正月初九天教会(上元会)三月十六娘娘会,四月初八佛爷会,四月十五城隍会,七月十五中元会,十月一日地藏会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