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赛龙舟的风俗,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赛龙舟的风俗,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参考 网络转载 2024-02-19 22时

赛龙舟的风俗目录

赛龙舟的民间习俗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龙舟节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赛龙舟的民间习俗

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各地各种形式的赛龙舟活动为这个增添了许多色彩。

除了比赛之外,关于赛龙舟主要还有以下一些传统习俗 :

一,祭龙首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龙舟下水的日子。

一大早,人们就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焚香,以祈求取得好成绩,更愿风调雨顺,政通人和。

每条龙舟都要经过这样的祭祀仪式后,把龙首安到龙舟上,才算龙舟正式下水。

二,龙舟点睛

一点天庭,吉星高照,鸿运当头;二点鼻子,和谐幸福,万家平安;三点口利,笑口常开,大吉大利;四点龙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点眼睛,愿龙舟为我们带来健康、吉祥、如意。

在全国各地,开赛前或是龙舟下水时大多会举行一场别具特色的点睛仪式。

龙舟点睛来源于“画龙点睛”一说,寓意平安吉祥。

三,鼓点带节奏

在龙舟比赛中,每个龙舟前都有一名鼓手配合着音乐和号子声打节奏,这种鼓点并非纯粹为助兴提气,打鼓的节奏还是划龙舟时控制桨的节奏。

想划得整齐就得靠听鼓点掌握节奏,按照鼓点声一起划力量才会更集中,速度才能更快,也更能让每个龙舟参与者体会到赛龙舟需要团结协作的意义。

四,参赛人员

尽管龙舟赛进入国际体育运动项目,分男女组进行,但民间的活动,几乎都是青壮年男子的表演舞台。

船头令旗、队长发号,船尾擂鼓,两排男子齐心齐力划桨击水,争先恐后破浪向前。

五,过程

赛龙舟主要分起龙、、招景、应景、赛龙、藏龙、散龙等。

传统龙船一般用坤甸木等密度较大的木料制成,阳光暴晒会爆裂,因此要用湿滑的河泥包裹珍藏。

起龙,就是把深埋河涌池塘泥水中的龙舟挖起、洗净、风干。

龙船“起来”后,首先是清洗淤泥,检查船身是否有爆裂或变形,然后再“紧龙筋”,使船身更为硬朗,接下来是上油。

然后长老用笔蘸取几滴公鸡鸡冠血,与朱砂混合,为龙船点睛。

龙头仿佛被唤醒了一般,炯炯有神;再用植物枝叶沾水洒向四周,给人们带去吉利,这叫“沾龙水”。

此时,祠堂门口早已摆放好事先采来的四盆碧绿的禾苗,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许……最后,龙头、龙尾被抬出祠堂和龙身会合。

在震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桡手们坐上龙船,下水划上几个来回,“扒龙舟”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就绪。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赛龙舟、食粽子、沐兰汤、挂艾草和菖蒲、拴五色丝线、画额、佩香囊、避五毒、饮菖蒲酒、饮雄黄酒等。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或者到结束里买粽子吃,除此之外,各个地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盛大的龙舟竞赛,以供人们参加和参观。

夏日的蛇虫众多,人们还会在身上佩戴艾草,防虫避蚊。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如下: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 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沐兰汤

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

又叫沐兰汤。

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

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

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挂艾草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5、拴五色丝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画额

画额,汉族习俗,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云可驱避毒虫。

中国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五毒蛇虫开始活跃。

为此,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

端午画额习俗以除瘟、驱邪、求吉祥而出现。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7、佩香囊

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8、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

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9、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明朝的一首诗歌,出自《荆楚岁时记》。

《饮菖蒲酒》诗为:“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10、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

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龙舟节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龙舟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汉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

居住在贵州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

汉族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而苗族的龙船节却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

龙船节苗语叫“咋瓮”(意即划龙船),又名“娄瓮”(意即吃龙肉)。

龙船节一般在清水江上举行,清水江穿过凯里又名龙头江,每年农历五月,居住于此的苗族人民都要在这里欢度龙船节。

苗家还保存一种独特的、优良的传统习俗。

一是在赛龙船之前,定要把秧插完、搞好农活,不然,参赛时会给人瞧不起。

二是平日关系中发生一些矛盾而参加比赛的人,一上龙船必须握手言欢,团结一致;三是比赛的组织者在终点地方放出一只肥大活鸭,让抵达终点的水手追逐捕捉,场面十分有趣。

民间传说

关于苗家龙船节的由来,在黔东南流传着两个民间传说。

有一传说,说代天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天意。

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中。

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

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

另有一传说,说有父子2人在江中打鱼,儿子被龙王抓去当了枕头,父亲一怒之下放火烧龙宫,将龙砍成几段,浮尸江中。

大家检龙肉分吃。

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昼黑夜。

有一天,一位妇女带小孩到江边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不停地念着模仿击鼓的“咚咚”声,不久天就亮了。

以后,这条江附近的苗民都过龙船节,敲着鼓点子赛龙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