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鲟浦村的端午节风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鲟浦村的端午节风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发布 2024-02-19 22时 参考 网络

鲟浦村的端午节风俗目录

泉州蟳埔村有哪些让外地游客心动的理由?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潮汕端午节风俗 潮汕端午节风俗简单介绍

泉州蟳埔村有哪些让外地游客心动的理由?

泉州蟳埔村,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地方特色的小村庄。

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外地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几个让外地游客心动的理由:

历史文化:泉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而蟳埔村作为泉州的一部分,自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了解到泉州在宋代就已经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港口。

村中古迹众多,如古厝、祠堂、石雕等,都是历史的见证。

建筑艺术:蟳埔村保存了大量的闽南传统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

红砖墙、燕尾脊、马头墙等元素,展现了闽南建筑的特色。

参观这些古建筑,不仅能够欣赏到建筑美学,还能够对当地的居住习惯和生活方式有更深的理解。

生态环境:蟳埔村周边自然环境优美,有着良好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空气清新,水质清澈,植被茂盛,是城市居民逃离喧嚣、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体验田园风光。

民俗风情:蟳埔村的居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如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赏月等。

游客在这里可以亲身体验到地道的闽南文化,感受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

此外,村中的手工艺品、传统小吃等也非常值得尝试。

交通便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泉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无论是自驾游还是公共交通,游客都能轻松到达蟳埔村。

村内的道路也被修缮得平坦宽敞,方便游客游览。

旅游服务: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蟳埔村及其周边地区提供了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

从住宿到餐饮,从购物到娱乐,游客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同时,还有许多专业的导游和旅行社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帮助游客更好地规划行程和体验当地文化。

总之,泉州蟳埔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美的建筑艺术、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俗风情、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旅游服务,成为了一个令外地游客心动的旅游胜地。

无论是寻找历史的痕迹,还是享受自然的恩赐,或是体验地道的闽南文化,蟳埔村都能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回忆。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潮汕端午节风俗 潮汕端午节风俗简单介绍

1、潮汕粽。

潮汕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

清雍正《海阳县志》载:“端午插艾蒲于门,艾形虎,又设角黍。

”宋明时期,已有不少中原人落籍潮汕,食粽之俗,也应早已有之。

初时应是家庭制作,作为祭祀之用,逐步推广为市场销售食品,而且质量不断提高。

2、真珠花菜煮猪血汤。

潮汕旧俗认为,端午节是“圣日”,吃了草药汤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著。

这一天潮汕人除了吃各种粽外,潮汕不少地方还会用伸骨节、使君子叶、真珠花菜、鸡蛋、猪肉、猪血等一起煮汤吃,能起明目、去热毒、驱腹虫的作用。

据说吃真珠花菜能明目和清除腹内毒质,使君子叶能杀死腹内蛔虫,伸骨草能强筋壮骨,几种草药合煮能互相补充。

农村家庭常于端午日用使君子花炒蛋给小孩吃,对治小孩疳积效果甚好。

也有用使君子叶和薏米、赤豆熬汤饮吃,除病健身,放点红糖,颇为适口。

3、五果汤。

五果汤是潮汕民间传统的保健食品。

潮俗以桂圆(龙五果汤眼)、白果(银杏)、莲子、薏米、百合为补中健脾食物,合煮为甜汤(也有换入柿饼、芡实者),很多潮汕家庭平时也有吃五果汤,但由于旧俗认识,认为吃药最有效,这一天很多家庭会特意煮一锅五果汤全家共享。

在夏日里,五果汤里加上薄薄碎冰,冰凉凉以及淡淡的甜更有如沐春风的美妙。

4、潮汕扒龙舟。

赛龙舟是潮汕人民喜爱的活动,历史悠久,而潮汕各地的龙舟形状也各有千秋,大体分为 大真龙、小真龙、假龙、土船龙和国标龙,还有比较特别的游旱龙。

5、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