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蒙古族的民间风俗,蒙古民俗民风(简短)介绍

蒙古族的民间风俗,蒙古民俗民风(简短)介绍

参考 网络 2024-02-19 10:51

蒙古族的民间风俗目录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蒙古民俗民风(简短)介绍

蒙古族习俗的简介少一点的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1、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亲时,新郎要佩带弓箭,跨骏马启程。

到女家后,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

次日走时再挎上。

2、刁帽子,也称抢帽子。

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

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

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

3、献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4、递鼻烟壶,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

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

蒙古民俗民风(简短)介绍

蒙古民俗民风: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

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

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

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

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

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习俗的简介少一点的

1、牧马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

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

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

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2、祝寿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

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

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

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过本历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

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

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

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

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

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

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

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

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

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

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

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3、生儿育女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

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

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

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

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

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4、葬礼习俗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

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

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

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

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

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

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

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

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5、老式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

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

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

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

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参考资料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