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正月初二各地风俗,阴历正月二十二有什么民俗

正月初二各地风俗,阴历正月二十二有什么民俗

参考 其他 日期 2024-02-19

正月初二各地风俗目录

正月初二有哪些传统习俗

阴历正月二十二有什么民俗

初二至正月十四的习俗

正月初二有哪些传统习俗

正月初二是农历一年之中的第二天,亦是正月第二天,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过年期间的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玩法。

一、回娘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民间传统的习俗,民间称“姑爷节”或“迎婿日”。

大家忙碌一年了,有时也难得一家老小、兄弟姐妹们团团圆圆,聚在一起。

过年了,大家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是个值得庆贺的好日子。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

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二、初二面

俗话说得好!“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

过年期间,在吃的方面,讲究可真不少,这也是一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

这初二面的讲究可不少。

据说初二的面是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的,而且这面须为冷汤。

也就是说,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泡过,称为冷汤。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

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三、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会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访亲友。

而正月初二的这天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

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

四、祭财神

在正月初二这一天,人们要举行祭财神的活动。

准备好丰富的祭品,鸡鱼肉蛋等等,更有的准备五大件:整鸡、整鱼、整鸭、整猪、整羊等,把大年夜请来的财神好好祭祀,还要烧大量的纸钱和纸元宝等等,进行祈祷。

各行各业的人员都祈求新的一年财源滚滚,钱财广进。

尤其是是经商人员,更加重视。

五、食日昼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这习俗被称为“食日昼”。

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习俗,大年初二还有一些忌讳。

比如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

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否则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这些忌讳的事情自己要提前知道的。

阴历正月二十二有什么民俗

正月二十二、二十三的习俗

一、相传,“年”是一种可怕的怪兽,凶残无比,常在除夕之夜出来伤害人们,但却害怕火光与爆竹声。

于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先民们杀猪宰羊以祭祀“年”这个怪兽,同时,砍来竹枝燃起篝火,彻夜不眠,使竹枝发出“噼啪”巨响,让年不敢接近自己。

如此过年如过关,因而人们将年称为“年关”。

人们都知道年是在爆竹声里开始的,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西北人的年是在烈火中结束的。

正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西北人都要“跳干人”。

他们在正月二十二就用黄白两种纸张剪成许多纸人,然后悬于门后,到了二十三的早晨,得给这些纸人“开光点眼”(用香头烫开纸人的眼睛和嘴巴),然后将“人”放在米面缸内或水缸边,让其吃饱喝足,晚上便将这些纸人放入火堆开始“跳干人”。

这一风俗缘于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地球上的庄稼没有枝和叶,只有穗,天帝派一位天神来人间视察。

天神见人间粮食被严重浪费和糟蹋,便将许多粮食的穗子捋得只剩下了一点儿,捋到荞麦和糜子(一种农作物;在西北干旱地区分布极广)时,天神的手破了,将糜子和荞麦的秸秆染红了,再也捋不动了。

天神发誓一定要将此事报告天帝,但看着前面求情的人们又觉得于心不忍。

于是,天神便给人们出了一个主意:正月二十三这天,天帝在天上察看人间时,人们一定要跳纸人儿,这样天帝就会以为那么多浪费五谷的人都在火堆里被火烧死了!因此,正月二十三这天的陇原乡村,火光冲天,人们在火堆上跳来跳去,仿佛真是在烈火中挣扎。

这个极富教育意义的传说分明是在告诫人们,粮食是不可以浪费的,即使是在年关。

另外,“跳干人”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一年中的晦气会被熊熊火焰燎干净。

因此,西北人也将“跳干人”叫“燎疳”,认为一燎百了就会干干净净、百病不生。

随着这一天的结束,乡村人的年算是真正过完了,就等着二月二龙抬头时下地干活啦。

二、陕西临潼区正月二十日,骊山老母(传女娲氏)生日。

家家蒸、“杆馍”,“千层饼”,以饼掷房上,谓之“补天”。

妇女忌“不当”(妇女不干活的忌讳。

)。

正月二十二日,乡间人用乾草(谷秆)插到粪堆、土堆、水道口、井庄、磨道等处,叫做“散甘”,意为天降甘露。

此日忌“不当”。

正月二十三日,收回甘草,谓之“收甘”;又说这天是“牛马节”,民谚云:“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闲一天”。

这天,细心人还给马头上挂红绫,改善草料生活,不使役。

妇女忌“不当”。

初二至正月十四的习俗

河南

1、河南一带,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闺女回娘家。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

2、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

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

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

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

山东

1、山东的风俗是初二回娘家。

按照传统习俗,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是一件很郑重的事。

女儿女婿要提前备下糕点、水果、烟酒等几样拿得出手的礼品。

2、娘家要摆两三桌丰盛的宴席款待女婿,每桌都是八个碟子四个碗。

梅州

1、梅州客家人,年初二起,妇人“转外家”(回娘家),探望父母、兄弟。

凡在上一年新婚的,夫妻同到岳父母家拜见岳父母及长辈,称为“新姑丈上门”。

到了第二年以后都要一直延续下去。

2、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

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

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汉族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

3、却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扩展资料:

大年初二是指农历一月二日,祭财神,回娘家都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

这一天中国民间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参考资料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