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发布 2024-02-19 12:39:07 参考 开源网站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目录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我国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元宵节民间都有哪些习俗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元宵节习俗
一、观灯,猜灯谜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花灯上悬有谜语,供人猜射,流传甚广。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
而山西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则是挂花灯,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
广东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
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二、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食物,不论南北,不过南北叫法上有区别而已。
但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都是各地元宵节的重要风俗之一。
三、舞龙灯
舞龙灯,也称龙舞。
在古人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古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舞龙灯也就成了一项元宵节的活动。
四、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五、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相传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六、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七、逐鼠
主要是旧时养蚕人家进行,据说人们在正月十五熬好粥,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八、送孩儿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灯”与“丁”谐音)。
九、迎紫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十、走百病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十一、偷菜
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菜。
贵州某些地方也有类似习俗。
四川元宵节的“偷”范围更广,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
此外,不少地方还有一些颇具地方色彩的活动。
放焰火,文艺踩街,是山西元宵节的必备。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
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河南一些地方元宵节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陕西也有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的习俗,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
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对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
我国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元宵节民间都有哪些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
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_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4、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_”、“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5、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6、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7、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8、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