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新年有哪些改变的风俗,关于春节年俗的变迁

新年有哪些改变的风俗,关于春节年俗的变迁

来源 开源网站 发布2024-02-17 10:15

新年有哪些改变的风俗目录

春节习俗有哪些变迁?

关于春节年俗的变迁

春节习俗的变化,简短些,300-400字,最好附加图片,如果好的话,悬赏80

春节习俗有哪些变迁?

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之除夕夜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之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之春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关于春节年俗的变迁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除了汉族,部分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春节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年俗活动出现简化趋势。

历史上的春节曾拥有诸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礼仪。

从腊八开始,经过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逛庙会,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

而如今的年俗活动被简略化,有些内容正在消失。

在城市,日常时空和节日时空之间的过渡环节和准备过程开始脱节,很多家庭的年夜饭不在家吃了,原来一家人的团圆饭变成了几个家庭的拼桌团圆饭。

年俗活动的简化,折射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些文化变迁。

其次,神圣内涵的世俗化。

专家认为,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具体的规矩和祭祀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发生了变化。

作为宗教祭祀活动的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成为百姓狂欢的民俗盛会。

目前,春节习俗中的神圣内涵越来越弱化,世俗意义却越来越得到了强化。

第三,节日时空商业化。

如今的春节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庙会上卖的东西跟商店里的都差不多,节日活动越来越被商业化。

第四,节日功能的转化。

春节的本意是除灾祈福、趋吉避凶,如今却神圣仪式逐渐被世俗化,春节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现在,春节失去了许多它原有的宗教民俗内涵和社会文化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一些节日民俗有所变化是很正常的,也是历史必然现象,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民俗也要在变化中保留传统内涵。

节日习俗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它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和调适。

近年来,圣诞节等洋节日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例证,并非消极意义上的文化入侵,全球化时代正常的文化价值交流碰撞现象,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有人喊出“保卫春节”的口号,但我觉得与其“保护”,不如注入新的活力给春节一个自由发展的生存空间。

春节习俗的变化,简短些,300-400字,最好附加图片,如果好的话,悬赏80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每次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

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我们家也不例外。

我拿起一副春联,粘上胶水整齐地贴在门上。

爸爸又将“福”字倒贴在门上。

姐姐也在屋里忙碌着,她先拿起几只红灯笼,挂在屋子里;又把一串小彩灯贴在墙上。

小彩灯一闪一闪地,好像一颗颗正在眨眼的小星星。

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烟花。

哥哥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

只听“啪啪啪”几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一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

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绿、变青;一会儿变蓝、变紫。

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

这时,姐姐又拿起一个“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机点燃。

“轰”地一声,它也飞向深蓝的夜空。

它时而像一朵娇艳的红牡丹,时而如一朵美丽的大黄菊,时而似一朵动人的紫罗兰。

“爆竹声中一岁除”,新的一年又过去了。

我爱放烟花,更爱美好的春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