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腊八各地方风俗,各地腊八节有什么习俗。

腊八各地方风俗,各地腊八节有什么习俗。

日期 2024-02-17 来源 会员推荐

腊八各地方风俗目录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腊八节有什么习俗。

腊八节都有什么习俗?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每到腊八节,我国各地风俗就有吃腊八粥、腊八醋、腊八蒜,吃冰、腊八豆腐、腊八面等风俗。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每到腊八节,我国各地风俗就有吃腊八粥、腊八醋、腊八蒜,吃冰、腊八豆腐、腊八面等风俗。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由来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

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相关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节期在腊月,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该腊祭习俗被后人视作“腊八节”的来源之一。

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辑录,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

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

不过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各地腊八节有什么习俗。

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

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

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节都有什么习俗?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农 历十二月八日为中国腊八节,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

腊八粥也叫八宝粥,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 佛,故名八宝粥,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

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8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

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

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每逢农历十二月八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糜敬佛,民间也效法在腊月初八煮这样的粥吃,以消灾除病。

宋代杭州民间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和米煮成的。

明清时各地盛行吃腊八粥。

腊 八粥名义上要凑满八样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样,多者十几样均可。

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豆子掺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

用莲 子、银杏、花生、红枣、松子加上姜桂等调料掺入大米煮成腊八粥,取其有温暖手足、滋补身体的功效。

也有用豇豆、金针、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腊八粥,这 些是“细腊八”。

普通人家吃的腊八粥,在米中掺入青菜、黄豆、蚕豆、豆腐、胡萝卜,荸荠煮成,是所谓“粗腊八”。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 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有些产玉米的山区,逢到腊八,以玉 米代替稻米,做成“腊八麦仁儿”吃。

农家风俗是每到腊八这天,都要做一顿腊八粥吃。

腊八粥,就是尽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东西,都可适量地放一点在锅 里,黄豆、绿豆、豇豆、豌豆、地蛋、山芋、胡萝卜及小麦粉、玉米粉、高梁粉、大麦粉等,杂七杂八煮成一锅粥。

常说吃得全,长得全。

腊 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头一定要把五谷杂粮、各种蔬菜吃全了,这样才能有全面的营养。

这是祈求人体安康,合家兴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过了腊 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腊八粥时,把当年地里长出来的五谷杂粮,各种蔬菜都吃到,什么都不嫌弃,表明农家对土地上收获到的一切都是爱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 里,什么庄稼都能长得好,都能获得丰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