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年节风俗变化,泉州“过大年”都有什么民俗
日期2024-02-16 11:00 来源 开源网站泉州年节风俗变化目录
泉州在春节有什么习俗
泉州“过大年”都有什么民俗
泉州的新年习俗有那些?
泉州在春节有什么习俗
泉州春节习俗拾掇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
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
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
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
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
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
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
《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
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
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
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
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
放炮: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
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泉州“过大年”都有什么民俗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正月初一 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
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 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泉州的新年习俗有那些?
除夕晚上12:00 要放鞭炮烟花“开正(正月)”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初一不能打扫,要拜访长辈亲戚,初二请女婿,初三乞丐日不能做客。
三十初一都要敬神明祖先和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