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女出嫁风俗,苗族婚嫁订金,有什么风俗规矩
参考 网络转载 时间 2024-02-15 11:24苗族女出嫁风俗目录
广西南宁苗族结婚习俗有哪些?
苗族婚嫁订金,有什么风俗规矩
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广西南宁苗族结婚习俗有哪些?
苗族有抢头巾结恋情,喝泉水定终生婚俗。
侗族通过“行歌坐夜”来谈情说爱,趁夜深人静到新娘家偷亲。
正大光明去"游方"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
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
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
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
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
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
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
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
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
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
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新婚后不落夫家 过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
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
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
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苗族婚嫁订金,有什么风俗规矩
在苗族婚礼习俗里,苗族的婚礼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
包办婚姻通常是父母请的媒人做的媒妁之言,一般由对方的亲戚和好友担任。
在女方了解男方的情况,获得女儿的一件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
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
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苗族婚礼习俗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包办婚姻为父母媒妁说合,媒人往往是由与对方认识或是对方亲戚的人担任。
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
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
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
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
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
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
苗族婚礼习俗还有酒歌一说,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拦路歌(也称拦门歌),当男方歌郎来到女方山寨时,女方聚众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拦路歌。
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对歌,—一解答了对方请问的内容,才被放行进山寨。
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双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内容反映出双方所在村寨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叫“公爷进地”,主要唱出男女双方祖先的渊源所在和迁陡历程。
第四部分叫“结亲路”,唱出男女双方古老婚姻礼仪的形成及其形态。
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双方歌郎叙唱新婚夫妇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三代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两个姻亲家族的相互了解。
第六部分叫“凤亲”,歌郎用歌声介绍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恋爱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识的,类似代新郎汇报恋爱经过。
第七部分叫“过定”,代表男女双方长辈对新婚夫妇唱出期望和祝福。
第八部分叫“谢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亲家致谢。
第九部分叫“龙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双方歌郎要用对唱的形式比输赢,并边对唱边由双方歌郎扯腊鸭,唱赢者即得腊鸭;
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苗族习俗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诚朴憨厚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古朴的礼仪和传统道德风尚。
尊敬长辈和老人是苗族社会一大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晚辈忌叫长辈的名字,按照辈分称呼问候。
长辈或平辈进屋,年轻人站立迎候,让坐并倒茶敬烟。
长辈在座,晚辈不得高谈阔论,指手划脚。
路遇长者,年轻人主动让路,如长辈肩有重担,便主动帮忙,不得超越前行。
宴会及公共场所,长者先入正席落座。
逢年过节,宴席中的鸡肝、鸡锥必敬席上长者。
济困扶危、互帮互助是苗族又一社会习尚。
农忙季节或建造屋基,谁家有困难,亲朋好友熟人便主动帮忙。
某寨遇上火灾或水灾等重大灾难,邻近村寨自动捐资献物,助其重建家园。
某户家有丧事,全寨不分远近亲疏,全力相助,不计酬劳。
苗族重感情,热情好客。
平时乐于接纳过路客人,并以油茶、酒食相待。
重大年节,每有外户芦笙队进寨,则全村出动迎接,盛情接待。
客人离村,家家户户包午饭,礼送客人出村。
苗族讲礼节、重信誉,主人不能随意从客人面前来回走动,客人亦同样不能失礼。
路遇行人,无论相识与否主动问候。
与人分手,热情道别。
平时上山,遇见柴草、木头、地蜂窝打有草标记号,视为有主,不得乱动。
苗族在新婚喜庆场合有敬酒赠礼之俗,当天酒席结束,主家另设一席,桌上摆着12只碗,桌边停放一箩筐酸鱼、鸡鸭肉,主人端坐桌边,旁边是族兄弟,周围是赴贺亲友,主人先从舅爷、女婿和姑爷开始,然后到其他亲友逐一敬酒。
旧时用硬币,客人将礼金投入酒碗,双手捧给主人,主人略饮一点后便交给旁边的族兄弟,然后回敬客人一碗洒,顺手将酸鱼、肉递过去。
一般送礼一条酸鱼,厚礼敬几条或一篮酸鱼。
现时用纸币,客人将票子拿在手里,待主人喝完才投入碗中,但主人不可能每碗喝完,只示意的喝一点便给旁边的族兄弟代喝。
然后才接礼金,置于桌上。
苗年期间,村与村打芦笙同年时,或节日到邻村做客,青年男子也向主人的姑娘行此礼。
行礼完后,双方坐下来对歌,常常通宵达旦。
男女青年交往有互相送行习惯,途中分手,男的送给女方钱币,女方报以自作的锦带作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