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广东节日风俗6月18,佛山端午节的习俗

广东节日风俗6月18,佛山端午节的习俗

时间: 2024-02-14 参考 会员推荐

广东节日风俗6月18目录

广东的端午节习俗

佛山端午节的习俗

中山市过端午节的习俗

广东的端午节习俗

在广州,端午节被称为五月节。自古秦汉中原就有这个节日,相传是个大节日。

在神州不分东西南北,各地的人们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名称很多,端阳、五月五、端午、诗人节、小姐节等,文化内涵丰富。祭神、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这些活动自古未变。

广州人非常重视端午节。在旧俗中,从旧历的5月2日到4日是端午节。

年轻的“新抱”(媳妇)们,用“全箱”六个或四个,盛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给长辈过节;小姐和孩子们挂香包,包用五彩丝线编织,一般都送给新媳妇,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惠,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本领,俗称“新抱本领”。

香包里有白檀、八角、山椒、芦笙等。

午饭后,家家户户贴上“午时牌”。

符是一张宽一寸、长一尺左右的黄纸,用朱红写着“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

在门上挂菖蒲、凤尾、艾草等,扎蒜头,涂朱红以避邪。

还有一些人家在门上贴着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正午时分,用水果、粽子祭拜家神,烧艾熏屋角,称为“驱蚊恶魔”。

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孩子的额头上、胸前、手心点上红点,表示避邪。

龙舟竞渡是广州人过端午最盛大的活动。

赛龙舟,广州人\\\"扒龙船\\\",过去多为郊区农民。

20世纪30年代前,去年端午节后的4月8日佛节开始沉涌底龙船,俗谚有“4月8日,龙船随海滑”之说。

30年代以后,5月1日有龙船出没。

俗语说:“初一龙船起头,初二龙船熬,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撞鼻子。

第五天是赛龙船的高潮,胜者都可以赏烧猪和银元。

初八日郊外各乡的龙船多聚集在市郊的黄竹岐举行表演比赛。当时黄竹岐地区有龙母庙,初八是龙母的生日。

1994年,广州市政府正式将5月5日的龙舟定为龙舟节。

从化县的端午节是在中午用烧好的符水洗后撒在路上。这被称为“送灾”。

在新兴县端午节,人们分别从邻近的庙宇迎回神像。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在石城县,端午节孩子们会放风筝。

佛山端午节的习俗

佛山人过端午节,一般有八种习俗,现在在农村仍有浓厚的节日氛围。

划龙船。

在佛山划龙船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古代珠江三角洲的越族人以水为生。大家把划龙船当成了水上竞技活动。

宋代以后有这个习惯。

洗龙舟的水。

端午节当天,洗龙舟水的儿童都很健康,没有疾病。

为了洗龙舟的水,乡下的孩子们脱光衣服跳进河里。

有的妇女白天端来井水,给大家洗手、洗脸。

成人洗过眼睛,眼睛很明亮,据说身体健康。孩子洗过龙舟水,之后就无病无痛了。

吃粽子。

这和纪念屈原有关。

老百姓见屈原投江,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用竹筒装米食投江。后来人们用竹枝或竹叶包好扔到河里,喂鱼虾。

过去在佛山,家家户户都会做粽子。

吃五色豆粥。

白豆、黑豆、红豆、绿豆、红小豆这5种颜色的豆子煮成粥,有清热除湿、健脾的作用。

一般来说,中午拜完龙舟后,大家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色豆粥。

在入口处放艾草和菖蒲。

贴午叶符,在门头挂艾叶,有辟邪的效果,烧艾叶,清香,能辟邪。

在放艾叶的同时,挂菖蒲,喝雄黄酒。

因为岭南湿气重,不发烧,瘴气多。

挂着钟馗像。

以前,有些人家挂钟馗像,是为了镇宅辟邪。

孩子挂香包。

端午节孩子佩带香囊,有避邪除瘟的意思,有驱虫除毒的效果。

用一块小布,里面塞上棉花,放入药草(一般是沙姜粉、香术),缝成“小童抱金瓜”或“秀桃”、“菱角”等图案。

在孩子的脖子上戴上驱虫、驱毒的香囊。

五六岁的孩子会戴在胸前,到了十几岁就不戴了。

我的号是猪。

以前的孩子吃饭很困难,所以大人们给孩子起“猪仔”、“狗仔”等绰号。

到了端午节的中午12点,父母要在自己孩子的眉心画上红印。这叫“号猪仔”。这表示这个孩子是自己的,不会被鬼带走,也不会病死。

“号猪仔”、“五色都粥”、“烧艾叶”、“洗龙舟水”、“小孩挂香包”等是珠三角地区特有的端午节民俗活动。

如今,在农村,包粽子、吃五色豆粥、挂菖蒲等,节日气氛依然浓厚。

中山市过端午节的习俗

中山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到那时,中山各镇的龙舟代表队将在岐江河上参加龙舟比赛。而且是现场直播呢~ ~ ~非常盛大~ ~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